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历次战役都充满了艰难险阻,但要说哪一场对兵团司令的指挥能力提出了最严峻的考验,那必定是第五次战役。而在这次战役中,承受最大压力的莫过于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这位以勇猛著称的将领,在这场关键战役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场考验的源头,要从第三兵团的组建说起。1951年初,为增强朝鲜战场兵力,中央军委决定重组第三兵团。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新组建的兵团与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的原三兵团完全不同。原三兵团在完成解放大西南、稳定云贵川的任务后,已于1950年5月撤销建制。新三兵团完全是为了朝鲜战场的需要而临时组建的部队,这种临时性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在战场上的表现。
陈赓将军被任命为新三兵团的司令员兼政委。作为二野的老将,陈赓在军中享有崇高威望,他不仅参与过多次战役指挥,还曾深入朝鲜战场进行实地考察。军委对他寄予厚望,期待他能带领这支新组建的部队给联合国军以沉重打击。然而天不测风云,就在部队即将开赴前线之际,刚从越南归来的陈赓旧伤复发,腿部顽疾和心脏病同时发作,不得不留在北京接受紧急治疗。这一突发状况使得指挥重任落在了副司令员王近山肩上。
三兵团的组成相当复杂,由第十二军、第十五军和第六十军三个军组成。其中第十二军是王近山的老部队,第十五军则是陈赓的旧部,而第六十军的情况最为特殊,其兵员主要来自起义部队。这种复杂的构成埋下了隐患:各军训练水平参差不齐,指挥体系存在断层,特别是第六十军的起义官兵缺乏正规训练,战斗素养与老兵存在明显差距。
更令人担忧的是,三兵团组建和开拔都显得过于匆忙。与同期入朝的第十九兵团相比,三兵团几乎没有进行充分的地形勘察和敌情分析。部队指挥员对战场环境知之甚少,却带着盲目乐观的情绪踏上了征程。这种准备不足的状态,为后来的作战埋下了祸根。
当第五次战役打响时,三兵团作为主力部队之一被寄予厚望。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们当头一棒。由于缺乏周密的作战计划,部队在初期的进攻中就陷入混乱。特别是在追击美军第三师时,不仅未能达成预定目标,反而在敌军反击中损失惨重。王近山和各级指挥员过于轻敌,认为可以凭借勇猛冲锋迅速击溃敌人,却低估了美军强大的火力和灵活的战术。
当陈赓将军在北京得知前线战报时,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勃然大怒。他不顾病体,立即赶往前线。在指挥部里,陈赓严厉批评了王近山的指挥失误,指出其过于急功近利,缺乏战略眼光。陈赓特别强调,现代战争不能仅凭勇气,必须充分重视敌军的火力优势和战场环境的复杂性。他痛心地指出,正是这种盲目乐观和准备不足,导致了部队的重大损失。
最惨痛的教训发生在第六十军180师身上。在撤退过程中,该师被美军机械化部队分割包围。尽管官兵们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补给断绝而全军覆没。这一惨剧震动了整个志愿军,也让王近山深刻认识到指挥失误的严重后果。
经过这次挫折,三兵团不得不重新调整战术。在后续战斗中,他们开始注重侦察敌情、稳扎稳打,逐步扭转了不利局面。但180师的覆灭已经成为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个血的教训永远铭刻在志愿军战史上。
第五次战役对三兵团而言,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王近山作为实际指挥官,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批评。而陈赓将军的愤怒与反思,则给所有指挥员上了深刻的一课:在现代战争中,仅凭勇气是远远不够的,缜密的筹划、充分的准备和对敌情的准确判断,才是制胜的关键。这场战役的经验教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