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确诊糖尿病之初,体质指数只有18.5千克/平方米,经过近30年的风雨历程,现在的体质指数是21.2千克/平方米。
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6.0%~6.5%。最近两次做动态血糖监测,TIR都在90%以上。
而且近几年从没有饿过肚子,觉得生活很舒心。
摸索总结出了自己的饮食经验,对如何才能管理好饮食积累了一些体会。
愿与病友们分享,本期介绍注重细节,适合自身习惯。
有了以上的基础,在具体运用上还应该注意以下细节。
照顾生活习惯
我是当兵的,走南闯北,但生活习惯不愿意一天三顿吃米饭。特别是早、晚餐吃干的很不习惯,喜欢吃稀饭。
但糖尿病患者生活有一条“吃干不吃稀”的原则。
我就改造一下稀饭,早餐有燕麦薯类精膳代餐粉,加上250克的蔬菜,保证血糖平稳。
晚餐有食材众多的杂豆和近半斤蔬菜,也可以稳定血糖。
这样既照顾了生活习惯又不至于血糖飙升。
注意食材搭配
在食谱基本固定的基础上,按食物交换份理论摄取更多的食材。以早餐为例,我的主食基本上是三份杂粮类、一份薯类、一份发酵豆制品。
主食燕麦片、全麦面、精膳代餐粉、馒头、蒸菜互换,薯类南瓜、土豆、紫薯、毛芋头互换,发酵豆制品有用黄豆做的纳豆和葱伴侣黄豆酱。富含纳豆激酶、大豆异黄酮和维生素K。这样能食材多样营养丰富均衡。
使用就便器材,避免繁琐称量
我有两台食品秤,能够称量下锅,但每次都称,太繁琐。就找来小量杯(实际上是平时买东西随配的量筒)。掌握了大体数量就用量筒称量,十分方便。
不拘泥于经典理论
就是像“少食多餐”和进餐顺序“汤-菜-肉-主食”这样的饮食经典,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斟酌运用。
“少食多餐”是平稳血糖的好办法,但并不适合每个人。
我当初执行胰岛素注射“三短一长”方案时,血糖餐后平稳,但餐后两小时加餐后到下餐前血糖波动大。
我理解是长效胰岛素不足,但加多长效胰岛素空腹血糖就会低,有夜间低血糖的风险,所以就不实行“少食多餐”,如要加餐就吃点西红柿之类的低糖水果。
饮食一定要与治疗方案相协调
我按照4:4:2分配进食能量,晚餐进食少,而且在下午六点以前就进餐完毕,轻断食12.5小时,保证胃肠健康。这样的安排是与我的用药方案相适应的。
总之,饮食方案保证满足身体的营养需要,用药保证血糖平稳达标,要在监测血糖的前提下完成,现在有了动态血糖仪就能更好地改进饮食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