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8 月,一位患者因胆囊炎接受胆囊手术,术后定期复查本以为病情稳定,却在 2024 年 7 月突发不适。再次就医检查后,医生将 2022 年的病理切片重新化验,最终确诊为 “胆囊癌”。
2022 年 8 月,一位患者因胆囊炎接受胆囊手术,术后定期复查本以为病情稳定,却在 2024 年 7 月突发不适。再次就医检查后,医生将 2022 年的病理切片重新化验,最终确诊为 “胆囊癌”。
此后,患者先后接受了 25 次放疗和 4 次化疗,但治疗效果并未达到预期,这让患者陷入深深的抑郁中。他无奈地表示:“河北能去的医院都跑遍了,可病情还是没好转。”2025 年 6 月 2 日,坐着轮椅的他来到我院就诊,一进门就诉说着身体的疼痛。袁希福院长仔细问诊后判断:“他的疼痛更多是心情抑郁引发的躯体化症状,当下最关键的是做好心理疏导,帮他打开心结。”
中医理论早有 “七情致病” 的说法,也流传着 “静者寿,躁者夭” 的古语。在临床诊疗中,因情绪郁结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的案例并不少见。抑郁、愤怒、悲观、恐惧等负面情绪,从来都不只是 “心理问题”—— 外在的情志变化会直接影响脏腑功能,比如 “怒伤肝”“悲伤肺”。长期被不良情绪包围,身体会接连出现连锁反应:免疫机能下降、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不振、失眠多梦,这些都会让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
而肿瘤细胞本就 “欺弱怕强”,当身体处于虚弱状态时,它们便会趁机活跃,成为病情反复的隐患。由此可见,及时疏导情绪,对癌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那么,癌症患者该如何走出情绪困境呢?袁希福老中医给出了关键建议:“肿瘤康复的最佳场所是家庭,而非医院。” 家庭的温暖与支持,就像患者心灵的 “避风港”,是他们对抗疾病的重要力量。
曾经有一位肺癌晚期患者,起初因为病痛折磨,脾气变得格外暴躁,甚至抗拒一切治疗。她 70 多岁的老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此承担起了悉心照料的责任:每天为她按摩缓解疼痛,变着花样做她爱吃的饭菜,每次就医都全程陪同,天气好的时候还会推着轮椅带她出门散心。日复一日的陪伴与关爱,慢慢融化了患者心中的阴霾,她从最初的抗拒治疗,逐渐转变为接受治疗,最后更是主动积极地配合。正是家庭这份沉甸甸的温情,让她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希望。
在临床中还发现,很多患者会因为对病情心存疑虑,又不好意思主动和医生、家人沟通,导致负面情绪长期积压,进而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时,家人就需要主动充当 “沟通桥梁”:一方面耐心倾听患者的担忧,另一方面积极协助患者与医生交流,把心中的疑问一一解开。当患者真切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怀和治疗的希望时,才会真正愿意配合治疗,康复效果也才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