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深耕心理健康领域的医生,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负责人赵久波经常在门诊接触很多被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困扰的青少年患者,这些孩子的困境背后,大多藏着亲子关系的裂痕。门诊里的所见所闻,都成了他经营亲子关系的 “特殊教材”。在他看来,讲好 “家庭健康故事”,核心从来不是 “教育孩子”,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在理解与尊重中搭建信任的桥梁。
门诊里的亲子困境:
孩子的问题,藏在父母的 “不理解” 里
“出诊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青少年患者,他们有的焦虑到无法正常上课,有的抑郁到对生活失去兴趣,还有的因为失眠长期精神萎靡。” 赵久波坦言,深入了解后会发现,这些孩子的问题,大多与父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常见的矛盾,出在 “无法沟通” 上。“孩子常说‘爸妈听不懂我在说什么’,爸妈也委屈‘我都是为了他好’,最后只剩孩子懒得说,父母急得跳脚。” 赵久波举了个很典型的例子:很多孩子喜欢游戏、COSPLAY 等与虚拟世界相关的爱好,父母却常常视之为 “歪门邪道”,要么严厉禁止,要么冷嘲热讽。可在赵久波看来,“只要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哪怕是 COSPLAY,只要他有兴致,我都能接受。兴趣是孩子情绪的出口,强行堵上,只会让孩子把心门也关上。”
除了兴趣爱好的冲突,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下的沟通错位,更让亲子关系雪上加霜。赵久波发现,当孩子在学校遇到麻烦,比如被欺负、与人发生矛盾时,很多孩子宁愿跟医生说,也不愿告诉父母。“问他们为什么,孩子的回答很一致:‘说了也没用’。” 原来,过去孩子尝试倾诉时,父母要么用自己的人生经验 “指点江山”,比如 “你忍一忍就好了”“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要么给出不切实际的建议,问题没解决,反而让孩子觉得 “父母根本不懂我”。久而久之,孩子便不再对父母抱有期待。
更让赵久波揪心的是 “休学复学” 的难题。不少孩子因为心理问题休学在家,待在家里时,没有学习压力、不用应对人际关系,作息变得混乱,白天睡觉、晚上抱着手机不放,几乎不运动。可一旦到了复学的时候,规律的作息、复杂的人际氛围、落下的学业,都成了 “拦路虎”。
“这时候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配合,把握好调整的尺度 —— 既要帮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又不能替孩子包办。” 赵久波说,有的时候我也很着急,明明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是父母却看不到,只关心 “他什么时候能回去上课,耽误的时间该怎么补上”。
做孩子的朋友:
父母要学会 “与时俱进”,接纳 “不同”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网络世界里,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对他们来说是平行的。可我们这代人,到了很大年龄才接触网络,很难真正理解虚拟世界在他们生活中的分量。” 赵久波深知,亲子之间的认知差异,是沟通的最大障碍。但他始终认为,“理解不了不代表不能接受,就像我们能和价值观不同的同龄人做朋友一样,亲子之间也需要‘求同存异’。”
在他看来,“与孩子做朋友”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在行动上。首先要做到的,就是 “与时俱进”—— 试着去了解孩子喜欢的事物,哪怕自己不感兴趣,也不要轻易否定。“比如孩子喜欢玩某款游戏,你可以问问他‘这个游戏里什么最吸引你’,而不是一上来就说‘玩游戏没出息’。当你愿意走进他的世界,他才会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其次,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信任。“很多父母说‘我尊重孩子’,但行动上却不是这样 —— 孩子想锁门拥有自己的空间,父母非要把门踹开换锁;孩子不想说的心事,父母非要刨根问底。” 赵久波在门诊遇到过一个孩子,当被问及 “给父母的关系打分” 时,孩子反问 “能打负分吗”。“这样剑拔弩张的关系,根源就是父母没有真正尊重孩子的边界。” 他强调,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变强,想要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想法,这不是 “叛逆”,而是成长的标志。父母要做的,是学会 “放手”,给孩子留出私人空间,让他感受到 “我的想法被重视,我的边界被尊重”,孩子自己的路,需要孩子自己走。
赵久波也坦言,自己作为心理科医生,在门诊也看到很多家庭的教育方式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尤其当做父母的曾经经历过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时,更需要警惕 “重复错误的教育模式”。“比较幸运的是,我小时候感受到的家庭氛围比较友善,鼓励为主,亲子关系一直很融洽。在教育孩子时,这些好的教育模式也在传承。但每个孩子的情况又不同,宽松的教育并不意味着要无底线纵容,而是要在‘严格’和‘包容’之间找到平衡。” 他认为,每个家庭都有沟通不畅的问题,父母并非不想做好,而是 “不会做”。这时候,与其纠结 “为什么孩子不听我的”,不如先反思 “我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对孩子的期望:
不躺平、不内卷,找到自洽的幸福感
作为一名父亲,和所有家长一样,他也会关注孩子的学业,但他更看重的,是孩子 “对生活的热情” 和 “自洽的能力”。
“中高考确实是压力测试,但能承受住高中的强度,本身就是一种抗压能力的体现。” 赵久波说,他不会给孩子设定 “必须考上好大学” 的目标,而是希望孩子能找到自己的节奏。“就像工作一样,如果你能适应高中的学习强度,未来面对高强度的工作时,也能更快调整状态。但前提是,你是主动愿意去做,而不是被逼迫着去做。”
在他看来,现在很多孩子的问题,都源于 “要么躺平,要么内卷” 的极端状态。“我不认为有孩子是 100% 想躺平的,他们只是暂时找不到方向,失去了动力。” 赵久波在门诊中,经常会帮助孩子 “寻找意义”—— 不是 “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 这种单一的意义,而是 “你喜欢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世界很大,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最怕的是孩子陷入绝望和迷茫,没有目标,看不到未来。”
他特别反对给孩子 “贴标签”,比如 “你有抑郁症,你不行”。“淡化标签,关注孩子每天的变化,比什么都重要。” 赵久波说,他会告诉患者:“心理治疗只是助力,大部分时间还是要靠你自己。哪怕医生说得再好、开的药再对症,你不运动、不调整作息,还是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对自己的孩子,他也是如此 ——“我会给建议,但不会强迫。如果孩子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有自己的目标,并且愿意为之努力,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能接受。”
赵久波始终认为,幸福感不是来自 “比别人好”,而是来自 “自我认可”。“有的孩子目标很高,达不到就会焦虑;有的孩子没有目标,浑浑噩噩就会迷茫。找到自己的平衡点,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能为自己的小进步开心,这样的自洽,才是最高级的幸福感。”
医不自医?
做父母,也要不断学习和成长
“很多人觉得,心理医生肯定能把自己的家庭关系处理得完美,其实不是这样的。” 赵久波笑着说,“我回到家,不是‘医生’,只是‘父亲’‘丈夫’‘儿子’。专业知识能帮我避免一些误区,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他坦言,自己也会和孩子有沟通不畅的时候,也会有焦虑的时候。“但我会及时反思,比如我是不是太着急了?是不是没有听她把话说完?” 赵久波认为,做父母,最重要的就是 “承认自己的局限”——“我们不是万能的,也会犯错,关键是要愿意学习,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
他还记得门诊里一个孩子的话:“我最不想活的时候,经常是和我妈在一起的时候。” 可当赵久波建议孩子去爸爸家暂住时,孩子却摇摇头:“我妈会更崩溃。”“你看,孩子其实很善良,他们也在为父母考虑。” 赵久波说,很多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总觉得 “我是为你好”,却忘了 “好的初衷,也需要好的方式”。
“处理亲子关系,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模式。但核心是‘改变自己’—— 你不能要求孩子变成你想要的样子,只能先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教育理念,再去影响孩子。” 赵久波说,他会把门诊里的案例当成 “镜子”,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让孩子失望的父母,要做孩子愿意信任的朋友。”
9月,新的学期开启,很多父母心里有期待,也有忐忑。但只要能保持倾听的耐心、尊重的初心,和孩子一起面对成长中的难题,更多家庭健康故事,一定会越写越温暖。而他也希望,更多父母能从家庭日常中,读懂孩子的内心,投入时间和精力,更多有质量的陪伴,让亲子关系少一些矛盾,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焦虑,多一些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