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症会逐渐损害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为了延缓病情发展,往往会使用以下一些训练方法:
注意力训练:通过划消测验等方法,提升反应时间、稳定性等。
记忆训练:使用复述、语义细加工等方法,训练照片记忆、地图记忆等。
计算能力训练:涵盖数字概念、算数法则等,采用计算题目、购物模拟等方式。
知觉障碍训练:针对错觉、幻觉等,使用躯体感觉认知、图形指认等训练。
认知症注意力下降是常见表现之一
难以集中精力完成简单任务、容易被外界干扰,或无法持续关注一件事。注意力训练不仅能帮助老年人改善日常活动能力,还能减少因注意力不足引发的焦虑、烦躁等情绪问题,提升生活质量。以下将详细介绍适合认知症老年人的注意力训练方法及核心注意事项。
一、具体训练方法:分类型设计,兼顾安全性与趣味性
认知症老年人的注意力问题通常涉及选择性注意力(排除干扰、聚焦目标)、持续性注意力(长时间维持关注)和分配性注意力(同时处理简单多项任务),训练需结合其认知水平,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且优先选择老人熟悉、感兴趣的内容,降低抵触感。
(一)选择性注意力训练:帮老人 “过滤干扰,锁定目标”
这类训练的核心是让老人在少量干扰中找到指定目标,难度从 “无干扰” 过渡到 “低干扰”,避免一开始就让老人产生挫败感。
“找不同” 游戏(视觉选择性注意)
准备材料:选择色彩鲜明、图案简单的图片(如动物、水果、日常用品),制作 “相同图” 和 “找不同图”(初期仅 1-2 处不同,如苹果数量差异、帽子颜色不同),图片尺寸需足够大(建议 A4 纸打印),避免老人视力疲劳。
操作步骤:先给老人看 “相同图”,让其熟悉图案内容;再拿出 “找不同图”,用温和的语气引导:“咱们一起看看这两张图,哪里不一样呀?你发现了可以指给我看。” 若老人找不到,可先用手指向差异处附近提示(如 “你看看这边的苹果,和那边是不是一样多?”),找到后及时夸赞:“你太厉害了,一下子就找出来了!”
训练要点:每次训练仅做 1-2 组(每组 1 张找不同图),时长 5-8 分钟,避免视觉疲劳;图片主题优先选老人熟悉的事物(如年轻时接触过的农作物、喜欢的花卉),提升参与意愿。
“分类分拣” 任务(视觉 + 动作选择性注意)
准备材料:选择 3 种差异明显的物品(如红色积木、绿色纽扣、白色乒乓球,或干红豆、绿豆、黄豆),每种物品数量 10-15 个,分别放在 3 个浅盘里,再准备 1 个空托盘。
操作步骤:先给老人演示分类过程(如 “我们把红色的积木都放到这个盘子里,绿色的放到那个盘子里”),再让老人尝试;若老人混淆,可拿起一个物品引导:“这个是红色的,应该放哪个盘子呀?” 完成后帮老人一起清点数量:“你看,红色积木都找齐了,一共 12 个,真棒!”
训练要点:物品需无尖锐边角、不易吞咽(避免小颗粒物品,若用豆子需确保老人无吞咽风险);分类数量从 2 种开始,熟练后再增加到 3 种,防止难度过高。
(二)持续性注意力训练:帮老人 “稳住焦点,完成任务”
这类训练需让老人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关注同一任务,时长从 5 分钟逐步延长至 10-15 分钟,任务内容需 “有始有终”,让老人感受到 “完成的成就感”。
“串珠子 / 串纽扣” 任务(手眼协调 + 持续注意)
准备材料:选择直径 1-2 厘米的大孔径珠子(如木质、塑料珠,颜色鲜艳更佳),或边缘光滑的大纽扣,搭配粗棉线(线尾可缠上胶带,方便穿过孔洞),再准备一个浅盒放置珠子 / 纽扣。
操作步骤:先帮老人把线穿过第一个珠子 / 纽扣,说:“咱们一起把这些漂亮的珠子串起来,做成一条小手链好不好?你拿着线,慢慢把下一个珠子穿进去。” 过程中若老人停顿,可轻声提醒:“还有几个就串完啦,我们继续加油~” 串完后可挂在老人手腕上(或展示成果),强化成就感。
训练要点:珠子 / 纽扣数量从 5-8 个开始,根据老人状态增加;若老人手部无力,可选择更粗的线或带把手的串珠工具,避免因动作困难放弃。
“听声辨物 / 计数” 训练(听觉持续注意)
准备材料:能发出清晰、温和声音的物品(如铃铛、木质积木、塑料瓶),或提前录制简单的声音(如水滴声、鸟鸣声)。
操作步骤:① 听声辨物:让老人闭上眼睛,照护者轻轻晃动物品发出声音(如摇铃铛),问:“你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呀?是铃铛还是积木呀?” 若老人答对,及时肯定;若答错,可展示物品再听一次:“咱们再听一遍,你看这是铃铛,声音是不是这样的?”② 听声计数:照护者缓慢敲击物品(如敲积木),每次敲 1-3 下,问:“刚才敲了几下呀?你数一数。” 初期从 “1 下”“2 下” 开始,熟练后增加到 “3 下”,避免记忆负担。
训练要点:声音需适中(避免过响刺激耳朵),每次发声间隔 2-3 秒,给老人足够反应时间;若老人听力不佳,可适当放大声音或选择低频声音物品(如木块敲击声)。
(三)分配性注意力训练:帮老人 “多重任务,适应日常”
这类训练需让老人同时处理 2 项简单任务(如 “听 + 动”“看 + 说”),难度极低,仅适用于轻度认知症或注意力基础较好的老人,避免因任务复杂引发焦虑。
“拍手计数” 训练(听指令 + 动作配合)
操作步骤:照护者先演示:“我数 1,你拍 1 下手;我数 2,你拍 2 下手,咱们一起做好不好?” 然后缓慢数数(1-3,每数一个数停顿 1 秒),引导老人同步拍手;若老人动作与数字不符,可放慢速度,边数边做手势提示(如数 “2” 时伸出 2 根手指),说:“你看,数 2 就拍 2 下,和我一起做~”
训练要点:仅从 “1-3” 的计数开始,不增加难度;若老人无法同步,可先单独练习 “听数”(如照护者数 1,老人说 “1”),再单独练习 “拍手”,基础扎实后再结合。
“边看图片边说名称” 训练(视觉 + 语言配合)
准备材料:老人熟悉的物品图片(如杯子、椅子、猫),每次准备 3-4 张。
操作步骤:照护者拿出图片,先让老人说出名称(如 “这是什么呀?”),确认老人能识别后,引导:“咱们看着图片,我问你‘这是杯子吗?’,你说是或不是,好不好?” 然后依次展示图片提问,让老人边看边回答;过程中若老人犹豫,可提示:“你看这是杯子,所以答案是‘是’对不对?”
训练要点:提问仅用 “是 / 否” 回答,避免复杂语言表达;图片展示时间不少于 3 秒,给老人足够观察和反应时间。
二、核心注意事项:安全第一,以 “老人感受” 为核心
认知症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特殊,训练需避开 “追求效果” 的误区,优先保证安全和舒适,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引发抵触或情绪问题。
(一)环境准备:减少干扰,营造轻松氛围
训练环境需满足 “三少”:少噪音(关闭电视、收音机,避免家人频繁走动交谈)、少杂物(训练桌面仅放置当前使用的材料,其他物品收走,防止分散注意力)、少光线刺激(避免强光直射老人眼睛,选择柔和的自然光或暖光灯)。若老人习惯在固定区域活动(如客厅沙发、餐桌),优先在熟悉环境中训练,减少陌生感。
(二)时间与频率:短时长、高频次,不贪多
单次训练时长:轻度认知症老人不超过 15 分钟,中度及以上不超过 10 分钟,避免老人疲劳(认知症老人大脑消耗快,疲劳易引发烦躁);
训练频率:每天 1-2 次,选择老人状态较好的时段(如上午 9-10 点、下午 3-4 点,避开饭后半小时或睡前);
灵活调整:若训练中老人出现揉眼睛、打哈欠、坐立不安等疲劳信号,立即停止,可改为简单的互动(如聊聊天、看老照片),不强迫完成任务。
(三)照护者态度:耐心、鼓励,不纠正 “错误”
认知症老年人可能会出现答错题、动作慢、重复操作等情况,照护者需避免说 “你错了”“不对,应该这样”,而是用正向语言引导:
老人犹豫时:“没关系,咱们慢慢想,不着急~”
老人做错时:“你刚才做得很认真,咱们再试一次,这次我和你一起做~”
老人完成时:“你太厉害了,这个任务一点都难不倒你!”
即使老人仅完成部分任务(如串了 3 颗珠子就不想串了),也要肯定进步:“今天串了 3 颗珠子,比昨天多了 1 颗,特别棒!”
(四)个体差异:“量身定制”,不照搬方法
每个认知症老人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身体状况不同,训练需 “个性化”:
若老人喜欢音乐:可将训练与音乐结合(如 “听着儿歌拍手”“找歌词里的关键词”);
若老人有视力障碍:减少视觉训练,多做听觉、触觉训练(如 “摸不同形状的积木分类”“听声音找物品”);
若老人有肢体障碍:选择无需精细动作的训练(如 “听指令点头 / 摇头”“看图片说名称”)。
(五)安全底线:避免风险,做好防护
材料安全:不使用小颗粒(如小珠子、小纽扣)、尖锐(如金属物品)、易碎(如玻璃制品)材料,防止误食、划伤;
动作安全:训练时照护者需在老人身边,避免老人起身时摔倒(如串珠子时老人可能因起身拿物品失衡);
情绪安全:若老人对某类训练表现出抵触(如拒绝串珠子),不强迫,可换其他类型(如改为听声辨物),避免引发焦虑或愤怒。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