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您快帮我看看!我是不是得了宫颈癌?癌前病变不就是癌吗?难道要切子宫?”门诊里,常常能见到满脸慌张的患者带着这些疑问求助。其实,不少人对“宫颈癌前病变”存在误解,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帮大家科学认识、理性应对。
首先需要明确告诉大家的是,宫颈癌前病变不是癌,它只是宫颈细胞异常增生、但并没有发展为癌的病变状态,及时发现并治疗可以有效阻断其发展为宫颈癌。宫颈上有两种细胞,一是鳞状上皮,一是宫颈腺体。这两种细胞若发生癌变,分别叫做宫颈鳞癌和宫颈腺癌。两者的癌前病变则分别叫做: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和宫颈腺上皮内病变。
宫颈上皮内病变大多数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性生活开始过早(小于16岁)、多个性伴侣、多产、吸烟、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关,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是通过宫颈癌筛查发现。因此,提醒有性生活的女性,一定要定期到医院做宫颈癌筛查。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其中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是不需要治疗的。因为人体有一个强大的免疫系统,如果养成规律作息、营养均衡、适度运动、心理调节、不熬夜、戒烟戒酒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从而使人体自动清除掉感染的HPV病毒,使这种低级别病变逆转成正常。
若为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就需要经过医生专业的评估病变的范围和程度,采用冷冻、激光消融等物理治疗,或者LEEP刀、宫颈锥切手术等方式积极治疗,避免其进一步发展为宫颈癌。治疗后并不是进入保险箱了,必须要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密切随访,以便能及时发现病变复发并及时干预,从而把风险扼杀在萌芽之中。特殊情况则需要考虑切除子宫,比如:没有生育要求、且手术切除后切缘阳性(病变没切干净)、又不能再次手术;实在无法坚持长期定期复查、密切随访的;病变反复复发、不愿或者不能再做局部治疗的;之前的治疗导致宫颈瘢痕严重、无法再次手术或检查的。
宫颈腺上皮内病变,又叫宫颈原位腺癌,是宫颈腺体发生的病变,是宫颈腺癌的癌前病变。绝大多数与高危型HPV感染密切相关。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不同的是,宫颈原位腺癌有它特有的以下特点:病灶隐匿、位置深、通过筛查不容易发现、容易漏诊;病灶往往呈多灶性和跳跃性;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临床上通过免疫组化可辅助诊断。
宫颈原位腺癌首选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是宫颈锥切术。有生育要求的病人,锥切深度至少为10mm;无生育要求的病人,深度需达到18-20mm;绝经后女性深度应达20-25mm。因宫颈原位腺癌的病灶呈多灶性和跳跃性,所以即便是手术切缘干净仍有较大的病灶残留的风险,而残留病灶则有可能进展为宫颈腺癌,因此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阴性、有强烈生育愿望的病友,术后尽快完成生育后仍建议切除子宫。没有生育要求的病友,通过锥切手术排除了宫颈腺癌、诊断明确为宫颈原位腺癌后,建议首选子宫切除。以上手术后仍需要长期密切随访至少20-25年。
总的说来,宫颈癌前病变不可怕,它可防、可查、可治。建议9-45岁女性尽早接种HPV疫苗(9-14岁接种效果最佳),减少HPV感染;有性生活的女性定期做宫颈癌筛查,早发现早干预;确诊后遵医嘱治疗,术后坚持随访。宫颈癌是目前唯一能通过“预防-筛查-治疗”全程控制的癌症,只要科学应对,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