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类疾病,已成为现代人健康的重大威胁,发病后致残致死率不低,让很多中老年人群不敢大意。心脑血管疾病,病位在“心脑”等核心器官组织,但真正的根源和重点在“血管”。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原配”、“新生”的血管,都是健康和充满弹性的,随着年龄逐渐增长,不良生活和饮食新冠逐步增多,血管慢慢变窄、变硬、变脆,血管内壁多了一些凹凸不平的累赘,临床上的病名叫“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等,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大隐患。
为了维持血管活力和健康,“通血管”这个词应势而生,迅速成为中老年人群的“行动指南”、“养生习惯”。
“通血管”怎么做?“基础版本”是用活血化瘀类中草药,“进阶版本”是到医院打吊瓶,还有许多雾化杯门店保健食品和产品。
“通血管”有没有用?众说纷纭,有的人觉得身体恢复了活力,有的人觉得是“智商税”,从医疗角度给出重点风险提示。
“通血管”用什么药物较多?三个中药材较热门:丹参、三七、川芎,很多中老年人都用过。
丹参、三七、川芎,哪一个“通血管”效果更好?有什么重点方剂?中医带你了解一下,结论可能令人意外。
1、丹参是一种“名不副实”的药材,是怎么通血管的?
丹参的“名不副实”,是指它名字里带一个“参”字,却和耳熟能详的“人参”没啥关系,它不是补气、固脱、滋阴的药材,而是活血祛瘀的重点药材。
丹参味苦、性偏寒,入心肝和心包经,又叫赤参、山参,因入药的根部外观呈赭红色而得名。丹参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药材,在“精血津液气”的系列中,是针对“血”的名药,归类于“活血化瘀药”。
补血生血,不输于当归;调血敛血,不输于白芍;化瘀生新,不输于川芎,所以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的说法。四物汤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组成,丹参的功效可见一斑。
另外,中医在长期治血症实践中,总结出丹参的基本功效:《名医别录》认为它“养血定志、通利关脉”;《日华子本草》说它:治风软脚,可逐奔马。这些说明丹参可活血、凉血、生新血,对热证引起的血瘀有疗效,血热多见于肝热夹瘀、心包瘀热等情形,因心火亢盛而灼伤营血,然后瘀阻脉络,引起癥瘕积聚。
丹参入药治血的名方,常见的有血府逐瘀汤、丹参饮、天王补心丹、清营汤、活络效灵丹等。
2、三七是一种“站在风口”的药材,它是怎么通血管的?
三七“站在风口”,是指它入药历史比较新,到明代《跌损妙方》才记载,但近代因为兵荒马乱,大量止血化瘀的方剂投入应用,才让三七的名声响起来,近些年更是被称为“止血神药”、“理血妙品”、“南国神草”,成为通血管的热门药材。
三七又叫田七,其味甘、温、味苦,入心、肝、胃经,因甘可缓补,温可散寒,苦可泄热,广泛用于出血症、跌打损伤等病症,打出了“止血迅速且不留瘀”的名声,属于止血化瘀药。
三七的名字最先记载于《本草纲目》,有的人认为是“山漆”的通假字,其实三七名字来历有讲究:在种植年限上,长三年,七月采收;在生长环境上,喜欢三成阳光、七成阴凉的环境;在栽种上,每年三月出苗,七月收成;在护理上,三分靠择地栽种,七分靠后期护理,所以叫三七。
三七广泛用于止血散血定痛、跌打伤损等方面,《本草新编》认为它“能治一切血病”;《本草纲目拾遗》认为它“补血第一、味同人参”,其药力可循行全身血脉,尤其是走厥阴肝经、冲任二脉,在外伤出血、离经成瘀之时,可化瘀养血,消除肿痛。
三七入药的方剂有云南白药、化血丹、定坤丹、七宝散等。
3、川芎是一种“不可落单”的药材,它是怎么通血管的?
川芎的“不可落单”,是指它本身以通络为主,不可大量使用,而且一定要用补气或补血的药材配伍,如果仅用川芎去补血,则气血翻涌,矫枉过正,仅用川芎去止痛,则可能止痛之后暴虚。
川芎味辛、温,入肝胆心包经,从名称可知,四川为道地产地,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医认为它“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旁开郁结”,是“血中气药、治血虚头痛之圣药”,擅长“长肉排脓,消瘀血”。
川芎真正的本事是“通”,打通三焦,在上焦,它能窜行脑络,清火疏风,很多头痛的病症都用川芎作为引药;在中焦,川芎可理气养胃,疏肝利运化,消胀除闷;在下焦,通便利水,减轻肾和膀胱负担。
换句话说,川芎上可至巅顶,下可行胞宫,走足少阴胆经和督脉,当出现肝气郁滞,脾运无力,血行不畅时,引起风痰瘀堵,头痛眩晕,可用川芎解难救困。
川芎参与的方剂很多,活血化瘀方面的有川芎茶调散、温经汤、越鞠丸、四物汤、酸枣仁汤等。
丹参、三七、川芎都是通络活血的要药,都在中医临床用于化瘀养血调血类的病症,都有确切疗效的中药方剂。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它们对心脑血管保护、抗炎抗氧化有一定疗效。
但如果临床用这三个药来“通血管”,可能就不够了。通血管前提的血管不通,有血瘀,血瘀从现代药理看,是“斑块”,斑块的形成过程比较长,但很难消除。因为斑块过大造成严重的血管狭窄,或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血栓,这个时候用丹参、三七、川芎都不管用。
出现血管堵塞问题时,真正开通堵塞的办法,是三个应急手段:
1、用强效抗凝,或“溶栓药物”来打通堵点,让堵塞物消解,而且必须是确诊堵了之后才能溶栓,否则没有堵的时候使用了,反而会诱发内出血。
2、将严重狭窄的血管撑开,恢复血流,现代叫“支架手术”,临床较为多见,这是恢复血流的应急之法。
3、另外接一根血管,临床上叫“心脏搭桥”,相当于舍弃了堵塞严重的血管,另外接通一条血管取而代之,建立新通道。
而且,在中老年眼里盛行的“定期输液通血管”、“吃素防血管堵塞”、“拍打按摩疏通血管”、“多喝醋吃木耳吃洋葱软化血管”等,都不靠谱,而且还有风险。
丹参、三七、川芎都不属于救急药,它们化瘀活血的功效,是建立在“缓补”基础上的,冲锋救急是不行的,而且临床有各自的禁忌症,需辨证才能用,所以即使要用,也要遵医嘱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