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置换手术能帮患者摆脱疼痛、恢复行走能力,但很多患者术后因怕疼而长期卧床,反而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甚至影响手术效果。以下是医生根据临床经验总结的术后锻炼时间表,从术后当天到3个月,按阶段科学训练,才能让新关节“用得顺、用得久”。
手术1—3天:
床上活动为主,激活关节
术后早期锻炼的核心是“预防血栓、减轻肿胀、维持关节活动度”,此时伤口未拆线,以轻柔的被动和辅助活动为主。
1.踝泵运动(重中之重) 麻醉清醒后立即行踝泵运动:① 踝关节屈伸运动:最大限度地向上勾脚尖,让脚尖朝向自己,保持 3~5秒,再最大限度向下绷脚尖,保持 3~5秒,以上动作为一组。② 踝关节环绕运动:以踝关节为中心做踝关节 360°环绕。这个动作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黄金动作”。
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仰卧位,双腿伸直,收紧膝盖上方的肌肉(大腿前侧),感受髌骨(膝盖骨)向上提,保持10秒后放松,每组15—20次,每天3组。目的是增强大腿肌肉力量,为后续站立打基础。
3.直腿抬高训练 仰卧,双腿伸直,将患侧腿缓慢抬离床面(约30°),保持3—5秒后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2组。注意抬腿时膝盖不要弯曲,避免腰部用力,主要靠大腿肌肉发力。
4.足跟滑移主动运动 双下肢伸直,膝平放床面,患足底紧贴床面,缓慢滑动屈膝,尽量将足后跟向臀部靠,保持5秒,再缓慢滑动伸直膝盖放松,频率以不疲劳为宜。
5.床上屈膝、伸膝运动 膝盖伸直往下压,肌肉绷紧,维持10秒后患肢直腿抬高,患者自己双手抱住大腿,使膝关节逐步自然弯曲,患者肌肉力量不能抬离床面时可帮助患者扶住大腿抬高,患者不能继续弯曲膝关节时,可帮助抱住患者大腿向腹部靠拢,小腿往下压,缓慢轻柔地帮助患者进一步屈曲膝关节,直到膝关节屈曲达到90度,维持屈曲位半分钟。
6.扶助行器下地行走训练 术后第1天即可下地行走:先扶住助行器,再抬患肢,尽量使膝关节达到90°,最后抬健肢。注意动作要慢,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限。
术后4—14天:
离床“小试”,突破关节活动度
伤口疼痛减轻后,需逐步从卧床转向离床,重点训练关节活动度和平衡能力,此时是预防关节粘连的关键期。
扶床栏下蹲 患者站立,膝关节伸直,双手扶栏杆慢慢下蹲直至膝关节可以耐受的角度,然后再慢慢起立,重复进行。以不劳累为宜。
蹲下起立锻炼 患者直立,站在椅子旁边,双足打开同肩宽,一手扶住椅背,慢慢下蹲,注意保持上身直立,下蹲到自己的极限,然后慢慢直立。
术后2—4周:
行走“进阶”,强化肌肉力量
此阶段患者重点是纠正步态、增强肌肉力量,为脱离辅助工具做准备,让患者快速回归社会。
上下台阶训练(从低台阶开始) 上台阶:健侧腿先上,患侧腿跟进,助行器随后;下台阶:助行器先下,患侧腿再下,最后健侧腿跟进(记住“上阶先迈健腿,下阶先迈患腿”)。初始台阶高度不超过10厘米,每次5—10级,注意身体不要前倾。
弓步练习 双腿前后分开,交替弓步压膝,前足底不离地,后腿伸直,保持5秒,然后放松。每组10次,每天2组,以不劳累为宜。
单手扶栏下蹲练习 患者直立,站在椅子旁边,双足打开同肩宽,一手扶住椅背,慢慢下蹲,注意保持上身直立,下蹲到自己的极限,然后慢慢直立。每组10次,每天2组,以不劳累为宜。
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时间窗”比“强度”更重要——术后3个月内是关节功能恢复的黄金期,错过后再想改善难度会大幅增加。记住:科学锻炼不是“挑战极限”,而是循序渐进、动静结合。只要按阶段坚持训练,多数患者在术后3—6个月能恢复正常生活,让新关节真正成为“生活的助力”。
娄底市中心医院骨科 孙斌 实习编辑 荣福泉
“岁月华章”银发风采展示
来源: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