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去医院看病,挂号是第一步。无论是在线上预约、在自助上机操作还是人工窗口挂号,患者都要先明确挂哪个门诊。若门诊名称规范、准确,患者便一目了然;若名称模糊、笼统,则会让人摸不着头脑。现实生活中,因门诊名称不规范而让患者挂号时产生困惑的情况时有发生,规范门诊名称管理已成为便捷患者看病就医的迫切之举。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强调医疗机构应当遵循依法合规、科学规范、清晰准确的原则进行门诊命名,为门诊命名提供了指引。
为门诊起名绝不能“一时兴起”,必须遵守规矩。依法合规是门诊命名的前提。《关于规范医疗机构门诊名称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三个不得”:不得使用模糊、笼统或容易混淆的名称;不得使用可能产生歧义或误导患者的名称;不得使用利用谐音、形容词等暗示疗效的名称。“三个不得”针对性强,是为门诊名称命名画红线、拉标尺、立规矩,更是对不合规门诊名称的及时纠偏,让门诊命名有章可循。
科学规范是门诊命名的题中应有之义。例如,“糖尿病根治门诊”“癌症克星门诊”,使用“根治”“克星”等词语夸大治疗效果,极易误导患者;将普通诊室冠以“国际诊疗中心”等名头,试图抬高身价。这些行为都违背了科学规范原则。针对门诊命名不规范的现象,部分地区已开展专项整治。贵州省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今年3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的通知》,专门对民营医院门诊命名提出规范要求,明确“不得突发奇想、标新立异,为吸引眼球设置名称怪异的科室”,直击部分机构不规范的门诊命名行为。
清晰准确是门诊命名的必要遵循。门诊名称看似只是一个标识,对患者而言却是就医指引牌。指引不清,就容易绕晕患者。例如,“学习困难”或“拒绝上学”等通俗化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家长更积极地带孩子就诊,然而,“学习困难”并非疾病诊断,即使作为症状描述也过于笼统,甚至会被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误读为可以代替家庭、学校教育,不仅容易触动家长教育焦虑的神经,还易造成疾病诊断扩大化。学习问题往往由综合因素造成,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常见的挑战,很难界定病理性的成分有多少,这样命名容易混淆“成长挑战”与“疾病症状”的边界,造成公众对儿童发展规律的认知偏差。同样,“男子门诊”“女子门诊”“健康门诊”等名称过于简单,容易让人迷惑,均不符合清晰准确命名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关于规范医疗机构门诊名称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医疗机构需全面梳理本机构门诊设置与命名情况,对门诊设置与命名不规范问题立行立改。在更新门诊名称时,要确保门诊标识、导诊系统、挂号系统、引导标识、宣传材料等与新名称保持一致,避免患者挂号时疑惑、进院后绕弯路,从而维护医院的良好形象。
门诊命名关乎患者就医体验与医疗秩序。医疗机构在为门诊命名时需遵循“为民服务办实事”这条准则,让每一个门诊名称都经得起依法合规、科学规范、清晰准确的检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就医指引,推动医疗服务更加精准落地。
直面健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