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健康提示
我国肝病现状不容乐观本报记者 陈晶
肝脏被称为“沉默的器官”,因为它没有痛觉神经,即使出现轻微损伤或病变,也往往不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或不适,容易被忽视。肝脏是人体内功能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作用渗透到新陈代谢、免疫防御、解毒排毒等多个生命活动环节。在日常的医疗健康领域观察中,肝脏疾病始终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承担着代谢、解毒、免疫等诸多关键功能,其健康状况直接关乎着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
从病毒性肝炎方面来看,我国曾是病毒性肝炎的高流行国家。1992年全国乙肝普查,乙肝病毒感染率(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72%,乘以庞大的人口基数,乙肝感染总数约1.2亿,占了全球乙肝人数的1/3以上,由此戴上“乙肝大国”的帽子。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的有力推进,情况出现了积极变化。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持续稳定下降,据国家疾控局数据,乙肝疫苗接种已经覆盖99%的新生儿,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降至0.3%,这一成果提前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防控目标。尽管如此,我国当前仍有大约75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大量患者尚未获得及时的诊断与治疗。
戊肝同样不容小觑。据全国疫情数据,自2012年以来,戊肝发病率持续超过甲肝,居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首,且病死率约为甲肝的10倍。南京的袁先生,平时爱吃爆炒猪肝,在大快朵颐一盘猪肝后,出现恶心、浑身没力气、肚子胀等症状,一周后精神萎靡,尿液变黄,就医检查显示肝功能指标远超正常值几十倍,被诊断为戊型病毒肝炎;浙江的李先生,吃了青红椒爆炒猪肝后,当晚腹泻,一周后病情加剧,最终被“放倒”的原因也是戊肝病毒,肝脏损伤严重,出现急性肝衰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2000万人感染戊肝,约300万急性戊肝病例,造成约7万例死亡。戊肝病毒主要经粪—口、血液、母婴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食用未煮熟的猪肉、猪肝、贝壳类海产品等都可能引发戊肝病毒食源性传播。
除了病毒性肝炎,其他类型的肝病发病率也在上升。2024 年《中国肝病流行病学与疾病负担》数据显示,我国肝病患者已突破4亿,其中包括6000万酒精性肝病患者、2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病,严重者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脂肪肝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肝病,与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国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人群的增加,其发病率也不断攀升。另外,药物性肝损伤也是我国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一些抗结核药物、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都可能导致肝脏损伤。
我国肝病现状如此严峻,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在认知层面,公众对肝病的预防和早期筛查意识普遍不足。许多人对肝脏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导致很多肝病在早期难以被发现。比如,对于乙肝,很多人不知道成人应至少进行一次乙肝筛查,女性每次妊娠时都应筛查,高危人群更应筛查。在生活方式上,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饮酒习惯较为普遍。像爱吃未煮熟的猪肝等食物,增加了感染戊肝等病毒的风险;长期大量饮酒则是导致酒精性肝病的直接原因。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食物,运动量不足,肥胖人群增多,进而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从医疗资源和服务角度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肝炎患者的社会歧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也影响了患者的就诊和治疗依从性。
责编:陈晶
制作:李逸飞
审核:贺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