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度不被蒋介石所信任的杂牌军,到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举成名,这便是昔日的国民党60军——解放战争时期肩负守卫长春的重任。那时,萧劲光担任我军的司令员,所有人都认为,锦州已被攻占,剩下的只是长春这座孤城,攻占它已是易如反掌,甚至连入城的公告都已经准备好。然而,长春的攻坚战却始终没有顺利结束,迟迟未能拿下。
随着局势的演变,60军军长曾泽生最终做出了起义的决定,但起义前却面临着重重顾虑,毕竟对于当时势力复杂的60军来说,起义无疑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就在关键时刻,一位关键人物的出现,险些将整个长春起义化为乌有。
曾泽生在最初时是坚决支持蒋介石的,这一点从他誓死守卫长春的行为中便可见一斑。长春,这座让所有人看似不值一提的城市,却被他坚守了多日,打破了外界的预期。毫无疑问,这场持久的抵抗战役,几乎成了传奇,也成为了解放军迟迟攻不下长春的一个难题。
曾泽生如此坚定地支持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曾对他有过知遇之恩。最初,60军军长并非他,而是蒋介石亲自提拔他到这一职位。当时,60军的军长是万宝邦,众所周知,60军本是龙云手下的滇军,而那时龙云正被困在重庆。卢汉曾向60军和93军的将领们传达过一番话:“要给龙云的儿子留个位置。”其实这话的意思是,60军或93军的军长位置,必定会由龙云的儿子来担任。由于卢汉和龙云的关系密切,这一决定几乎不可改变。
然而,当时的蒋介石却不按常理出牌,他没有任命龙云的儿子,而是坚定地将60军军长的职位交给了曾泽生。更让曾泽生心生敬仰的是,尽管60军的184师曾起义,给60军带来了重大损失,但蒋介石并没有批评他,反而写了一封亲笔信,对他的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封信令曾泽生深受感动,他还将其裱起来,始终保留着。
然而,时至辽沈战役爆发前,曾泽生终于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蒋介石曾下令将长春的兵力调往锦州,而卫立煌对此提出了强烈反对,认为这是一个“调虎离山”的计策,最终可能导致长春沦陷。蒋介石也只能无奈同意,放弃了增援锦州。此举让曾泽生意识到,蒋介石根本不打算救援他们,而是准备放弃60军,让他们自生自灭。随着越来越多战士的牺牲,曾泽生最终决定起义。
起义的决策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行动。当时,60军内部复杂的局势使得起义变得更加困难。60军紧邻国民党新七军,一旦起义,必然会遭到新七军的攻击。同时,60军内部还分为21师、182师和一个由蒋介石特务机构安排的52师,后者的存在无疑是为了监视这两个师的动向。面对这样的形势,曾泽生决定先找到21师和182师的师长,商讨起义事宜。
21师的师长比曾泽生早已下定决心支持起义。曾多次拒绝过21师师长与东野的接触,但如今,21师师长不再隐忍,他鼓动手下:“我们难道就要一直忍气吞声吗?我们不如自寻出路,难道我们注定要死在这里?”他的言辞令众人振奋,整个21师都积极响应。
而182师的师长则是个矛盾体,他既反对起义,又是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不愿再看到战争带来无辜的死亡。在曾泽生的劝说下,182师师长终于决定加入起义行列。经过多次筹划,曾泽生决定在当晚11点发动起义。他还巧妙地把52师师长骗来,准备将他作为人质,这样就能保证52师不会阻碍起义。
52师的师长背景复杂,是蒋介石侄子派系的人物,一直在蒋介石手下备受重用。那晚,曾泽生以开会为名将52师师长引至营地,随后将其软禁。曾泽生的部下威胁他:“若你想活,就让你的部下配合我们起义。”然而,没想到52师的副师长欧阳午却在关键时刻出卖了起义计划,将信息上报给了上级。
幸运的是,尽管欧阳午向上级报告,蒋介石的指挥层并未重视,认为这不过是一次派系斗争。60军的坚持和忠诚被大家所熟知,最终,长春起义成功。曾泽生在得知是欧阳午告密时,差点崩溃。若不是幸运,起义几乎会功亏一篑。
这也警示了我们,在战场上,任何小细节都可能决定一场战争的成败。正如一句话所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