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分裂症治疗过程中,当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时,临床上面临着重要的治疗决策:是继续调整药物方案维持治疗,还是考虑转向手术治疗?这个问题涉及医学、伦理和患者生活质量等多方面考量。
是否继续坚持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作为精神障碍临床干预的一线方案,其发展历程见证了现代精神医学的进步。精神类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平衡,为众多患者提供了症状控制的可能。然而,鉴于精神障碍的异质性特征,相同药物方案在不同个体中呈现出显著的疗效差异,这种药效反应的个体化差异已成为精准医疗时代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部分患者在早期治疗时对某些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反应不佳,继续使用的过程中仍然没有起色(这种情况需要与主治医生反映情况);同样,也有部分患者早期药物治疗虽好,但后续的疗效欠佳,慢慢失去效果。因此,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需要密切关注病情的治疗情况。
任廷文专家强调:如若长时间使用药物治疗效果尚可,且并未出现疗效欠佳的情况,精神症状控制良好,患者则可以继续采用药物治疗。若患者病程在3年以上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此时应考虑采用其他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病程在3年以上,经药物等传统治疗方法治疗无效、甚至反复发作的患者,被称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采用外科微创手术进行治疗。
外科微创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难治性精神病的手术治疗方式——DTI引导立体定向疗法(立体定向射频热凝阻滞疗法和立体定向神经调控靶向修复疗法),在过去十年间,这种技术在国内的发展也日渐成熟,其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得到广泛的认可。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精准脑科中心采用最新一代脑立体定向技术,利用CT、MRI、DTI影像多图融合技术,并将影像数据导入手术计划系统进行3D建模、测量手术靶点,设计手术入口、手术路径。与传统脑立体定向手术对比,新一代脑立体定向技术更加注重“精准、微创”,避免术中二次损害,提高手术靶点精准性;同时手术入口仅为3CM小切口,术后伤口恢复时间短。注:DTI是MRI的特殊表现形式,能清晰观察神经纤维的走向及分布。
(1)立体定向射频热凝阻滞疗法:利用立体定向技术结合射频热凝阻滞疗法,将患者异常活跃的靶点进行毁损,以达到神经信号传递结构平衡。解决患者精神分裂症医治难题。
(2)立体定向神经调控靶向修复疗法:运用立体定向神经调控靶向修复疗法修复受损神经细胞,补充缺损的神经元,疏通闭塞的神经通路,重建神经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