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技术推动下的麦角硫因产业化浪潮中,一家老牌药企与新兴科技公司的资本联姻,折射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治疗向大健康延伸的战略转型。
2025年7月16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企业拓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1089)正式宣布完成对江苏仅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战略投资并签署合作协议。此时距离仅三生物完成亿元Pre-A轮融资仅过去三个月,而拓新药业在7月16日发布公告确认此轮融资由拓新药业领投,显示出资本市场对抗衰原料麦角硫因产业化的持续看好。
作为核苷类原料药细分领域的标杆企业,拓新药业此次战略投资瞄准的是全球抗衰市场的新风口。仅三生物依托合成生物技术,不仅实现了99.99%超高纯度麦角硫因的规模化量产,更凭借其在多领域人体临床研究上的突破性成果,一举奠定其作为全球麦角硫因行业核心巨头与标准引领者的地位。
01
战略转型:
拓新药业的跨界投资逻辑
拓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以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为主,集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医药公司,凭借在核苷类似物领域二十余年的深耕细作,现已发展成为该细分领域的标杆企业。2024年,公司“前瞻性布局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及保健食品领域,成功储备麦角硫因、谷胱甘肽、辅酶Q10等热门功能原料的核心制备技术”。
作为在核苷(酸)类原料药领域深耕24年的企业,拓新药业拥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重大科技奖项,建成“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技术实力毋庸置疑。
拓新药业在公告中表示,未来一方面将深耕核心领域,持续加大抗肿瘤、抗病毒领域研发投入;另一方面拓展大健康赛道,“加快营养强化剂、保健食品等大健康产品的研发注册进程,构建‘原料+终端’的大健康产业生态,形成新的业绩增长点”。
02
仅三生物:
合成生物技术重塑全球麦角硫因产业
麦角硫因作为1909年被发现的稀有氨基酸,被誉为“抗氧化黄金”,具有抗衰老、神经保护和抗炎等独特价值。然而受制于传统提取工艺的限制,全球产能长期受限,价格居高不下。仅三生物,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企业,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落地的飞跃,原料纯度实现99.99%,月产能达3-5吨,原料成本直降九成。
2025年4月,仅三生物宣布完成由集富亚洲、华医资本、宽氪资本旗下基金、霜叶创投等投资方联合亿元Pre-A轮融资。集富亚洲中国合伙人朱扩在投资时表示:“仅三团队不仅在科研和规模化角度成绩卓越,而且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市场的有效商业化路径。”
技术突破是这场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仅三生物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完成了麦角硫因菌株构建、发酵、提纯、工程化量产的“四棒接力”环节。其建立的制药级cGMP生产标准平台,使麦角硫因纯度达到99.99%,远超行业标准。
仅三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丁威的战略视野更加关键,这位曾执掌A.O.史密斯中国区并带领其成为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掌舵人”,在解释投资价值时提出了一个愿景:“如果麦角硫因只能服务1%的高端人群,那我们的创新毫无意义。”在他的规划中,仅三生物不仅要成为麦角硫因的“全球工厂”,更要打造一个以麦角硫因为核心的“抗衰生态圈”。
03
行业首获人体临床验证:
携手全球科研领袖共拓健康疆界
消费市场的爆发源于技术和产品的双重突破,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推动市场爆发。据悉,除传统护肤领域外,仅三生物已经将麦角硫因的应用拓展到眼部健康、睡眠健康、肝健康等多个领域,并在国家临床试验中心备案了相关人体临床研究成果(备案号:ChiCTR2400093739、ChiCTR2400090987)。
仅三麦角硫因胶囊人体临床研究成果显示,受试者连续补充仅三麦角硫因胶囊30天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21.3%和19.6%,其肝脏保护效能达到医药级验证标准。与此同时,在服用麦角硫因胶囊30天后,受试者日间功能障碍水平(受试者体感困倦、精力是否充沛的综合考量)较基线期显著改善51.56%。[1]
仅三生物开创性地将自主研发的麦角硫因,足量添加于膳食补充剂、护肤品、洗眼液等系列产品中。每粒口服胶囊中麦角硫因含量达到30mg/粒,2粒≈1.5斤新鲜灵芝,真正兑现了“足量添加才有效”的消费承诺。
小红书官方发布的《2025小红书·健康趋势图鉴》中,仅三麦角硫因与Swisse、汤臣倍健等知名品牌成为健康产业5大经典案例并排在首位。2025年小红书官方数据显示,仅三凭借麦角硫因类产品428倍的搜索增长,蝉联小红书麦角硫因热搜词第一。[2]
更令人振奋的是,科研与市场的协同效应。2025年2月25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仅三生物与国际抗衰权威、麦角硫因研究之父Barry Halliwell教授正式签署科研合作协议。2025年2月25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仅三生物与Barry Halliwell教授正式签署麦角硫因科研战略合作。这位全球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H指数171)在致辞中表示:“低EGT水平与多种疾病有关,而外源补充EGT能够改善阿尔茨海默、帕金森病症状、保护多巴胺神经元、改善眼部不适问题等。”
短短3个月后,仅三生物与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正式签约,瞄准人类生殖系统功能衰退干预。该研究院杰出科学家Pek Jun Wei博士(2024年苏珊·林博士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得主)指出:“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是生殖衰老的重要诱因,而麦角硫因作为生殖干预的新手段,或将成为延缓相关退行性病变的关键分子。”这一研究为双方合作奠定了科学逻辑基础,也标志着仅三生物在麦角硫因科研与应用领域的深度布局,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成果应对全球健康难题提供了强劲动力。
04
行业影响:
中国生物制造的全球机遇
2025年4月,当仅三生物完成Pre-A轮融资时,创始人丁威曾提出一个产业愿景:“让麦角硫因承载更年轻的意义。未来,我们不仅要成为麦角硫因的‘全球工厂’,更要以中国智慧重新定义抗衰产业的未来。”
这一愿景正在通过产业与资本的结合走向现实。拓新药业对仅三生物的战略投资,标志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传统药企不再局限于治疗领域,而是向预防性健康和大健康领域延伸;合成生物新锐企业则通过技术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核心驱动力。
这种产学联姻的模式正在改变中国在全球健康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仅三生物参与制定中国首个《化妆品用原料麦角硫因》团体标准,并主导制定《护眼用麦角硫因洗眼液质量安全规范》团体标准,意味着中国企业正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标准制定者。在全球化布局方面,仅三麦角硫因已通过美国食品安全GRAS认证,为其国际化铺平道路。而拓新药业多个产品获得的国际认证,将为双方合作开拓全球市场提供通路资源。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这种合作模式可能成为中国生物制造参与全球竞争的新路径。通过整合传统药企的产业化能力和新锐企业的技术创新力,中国企业在合成生物学这一前沿领域,有望实现从技术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
合成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健康产业,而仅三生物已站在潮头。仅三麦角硫因口服胶囊连续两年蝉联天猫销量第一的市场表现,印证了消费市场对技术创新的热烈回应。[3]
拓新药业年报中提到的“构建‘原料+终端’的大健康产业生态”战略,正是瞄准了这一高速增长的市场。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麦角硫因在抗衰领域的应用边界将进一步拓宽,可能涵盖营养强化剂、功能性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多个领域。
随着拓新药业与仅三生物战略合作的落地,中国在全球抗衰产业格局中的角色正在重塑。麦角硫因从“贵比黄金”的稀缺原料到普惠健康产品的转变,不仅承载着仅三生物“让麦角硫因走进千家万户”的愿景,更预示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治疗向预防、从药品向大健康的战略转型。
这场始于资本的合作,最终可能催生中国在全球抗衰产业话语权的新格局。
[1]数据来源于麦角硫因胶囊改善肝功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人体临床IIT报告备案号:ChiCTR2400093739
[2]数据来自2023-2025年小红书官方麦角硫因品类回顾报告
[3]数据来自天猫口服麦角硫因胶囊销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