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失守是我的责任,那南京的失守,又该由谁来承担呢?”
1938年,在开封举行的一场军事会议上,当蒋介石严厉指责韩复榘“擅自撤退,失守山东”时,韩复榘早已心灰意冷。这个被冠以“山东王”之名的将领,已决定破罐子破摔。他不再掩饰自己心中的愤懑,直言不讳地挑衅蒋介石,反问道:“南京丢失,又是谁的责任?”
气氛骤然紧张,几乎剑拔弩张。就在此时,刘峙悄然走近,温和地劝说韩复榘暂时离开会议室,去他那边的办公室休息片刻。韩复榘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上了刘峙的车。
然而,就在他坐定后,车内的另一位将领忽然拿出一张纸,韩复榘目光一扫,纸上赫然是“逮捕令”。这一瞬间,韩复榘心头猛然一震,他心中不禁嘀咕:“魏大公果然没有看错,蒋介石果真不是什么‘英雄’。”
尽管韩复榘在历史中常被视作笑柄,甚至沦为被讽刺的对象,但他的能力毋庸置疑。从19岁投身冯玉祥的麾下开始,韩复榘凭借其过人的才智,仅用七年时间便从排长晋升为军长,成为冯玉祥麾下赫赫有名的“十三太保”之一。
1928年,北伐战争爆发,作为第二集团军第三方面军的总指挥,韩复榘在不利形势下带领部队突破重围,从河南一路杀至河北,第一个攻入北京。战果斐然,名声大噪,被誉为“飞将军”。然而,不久后,冯玉祥发动反蒋起义时,韩复榘却出乎意料地转向,公开支持中央,并投奔蒋介石麾下。
蒋介石对这位“常胜将军”给予厚望,任命他为山东省主席。起初,韩复榘以其过往的战功得到蒋介石的高度信任,且在多次重大冲突中保持中立,专心守卫自己的山东一亩三分地,这让蒋介石对他心生忠诚的错觉,纵使他在山东扩军搞党同伐异,蒋介石也始终不曾做过多干预。
然而,韩复榘的军队并非传统的国民党正规军,属于杂牌军,常遭受军方的轻视和排斥,军饷也长期拖欠,欠款总额一度高达100万。在一次向上级求援时,得到的答复是:“可以给你80万,剩下的再说。”韩复榘火冒三丈,当场反问:“剩下的20万被狗吃了?一分钱都别想从我这里拿走!”
为了避免继续受到中央压榨,韩复榘强行接管了山东的税务和盐务,所有税款均划归地方,拒绝上缴中央。随即,他逐步掌握了山东的财政大权,并且解散了各地的国民党党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山东王”。
他之所以敢如此大胆行事,完全是因为对蒋介石的把握——“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局势复杂,蒋介石深知与日本人对抗的敏感性,因此不敢轻易与韩复榘发生冲突,让他逐渐变得越发强势。
韩复榘的所作所为,恰好符合了日本人希望借助“华北五省三市自治”来操控中国北方的策略。日本人频频拉拢他,希望他能站在他们一边,但韩复榘始终没有彻底倒向日本,虽然他与日本官员有过接触,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中立”立场。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韩复榘与日本方面达成秘密协议:山东保持中立,不与日本交战,也不允许中央军通过其领土;日本则保证不进入山东。这一秘密协议很快被中央获知,蒋介石为此大为震惊,并迅速调集了五个师到徐州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
为了促使韩复榘转向抗日,蒋介石甚至不惜重金,将他提拔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并拨款400万用于修建黄河以北的防线。然而,尽管蒋介石做出如此大手笔的举措,韩复榘却始终没有积极配合抗日,反而拖延不前。冯玉祥甚至专门写信劝他“要做民族英雄岳飞,为抗日而死,流芳千古”,但韩复榘却始终没有行动。
直到日本开始入侵山东,韩复榘才勉强动员部队进行抵抗,但战况却是屡战屡败。为了阻止日本军队通过黄河进攻济南,他不得不炸毁了黄河大铁桥。然而,韩复榘的应对始终消极,他甚至在与李宗仁商议抗战策略时表示,撤退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1937年底,日本军队渡过黄河时,韩复榘果断命令撤退。蒋介石虽下达电报要求他死守济南,但韩复榘已逃往泰安。面对李宗仁的指责,韩复榘更是反问:“南京不守,何守泰安?”显然,他已准备放弃一切。
此时,蒋介石已经无可奈何,决定亲自将韩复榘召至开封进行问责。在会议前,刘峙特意劝他去“休息”,而实际上,他已将韩复榘送入了蒋介石的陷阱。韩复榘被秘密软禁,并最终被带到火车站,押送至汉口,接受军事审判。
在审讯过程中,韩复榘毫不避讳地承认了自己的种种过错,甚至毫不掩饰地承认收受日本条子的“慰问”,强迫民众购买鸦片等罪行。然而,最终他因“擅自撤退、擅自放弃山东防线”等罪行被定罪。1月24日晚上,韩复榘被带至审讯现场,当他试图逃避时,却遭到了军警的枪击。韩复榘倒在血泊中,结束了他的“山东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