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 武汉】炎炎夏日,气温走高的同时,体重管理这一话题也不断掀起新的热度。昨日,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曾天舒教授接诊到一名BMI指数高达32同时伴有脂肪肝的患者,并为她成功开具了玛仕度肽注射液在湖北省的首张处方,标志着这一创新减重药物在湖北省正式进入临床使用。作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胰高血糖素(GCG)/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双受体激动剂,玛仕度肽不仅填补了国内该类药物的空白,也为中国超重及肥胖人群提供了“抑制食欲+加速代谢”的全新治疗方案。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体重管理中心,患者周女士(化名)表示:“我的体重大概150斤,BMI指数在32左右。此前也尝试过一些减重药物,初期虽然体重有所下降,但效果逐渐减弱,还出现了呕吐等不适反应。节食、代餐粉等方式也因难以长期坚持而未见明显成效。现在看到了新药玛仕度肽上市,并且通过医生评估也建议我使用这个新药去治疗肥胖,说这款药同时具备“抑制食欲和燃烧脂肪”的作用。我还是比较愿意去尝试的,看能不能治疗一下,让我的体重控制下来。”
全球范围内,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中国也成为全球肥胖症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一项发表于《柳叶刀》的最新研究显示,2021年中国已有4.02亿成年人超重或肥胖,数量全球居首,预计2050年将达6.27亿。
肥胖不仅影响体型,更被证实与糖尿病、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等逾200种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于2013年就已组建减重MDT(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2021年起,内分泌科、胃肠外科、中西医结合科相继开设了肥胖相关专病门诊。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武汉协和医院也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于2025年3月21日将原“减重门诊”整合升级,成立体重管理中心,集结了内分泌科、健康管理中心、临床营养科、中西医结合科、胃肠外科、骨科、康复医学科、整形外科、儿科、心血管内科、妇产科等14个学科的专家,为患者提供健康评估、定制方案、跟踪管理以及教育支持的全周期、全链条服务。玛仕度肽的临床使用,将成为多元干预手段中的重要一环,为肥胖人群提供更科学安全的治疗选择,也契合国家推进的健康体重行动、降低慢病负担的政策方向。
玛仕度肽由信达生物开发,于2025年6月27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适用人群一方面覆盖BMI≥28kg/m²的肥胖人群,另一方面特别将BMI≥24kg/m²且伴有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合并症的超重人群纳入范围,精准对接中国肥胖人群“低 BMI、高内脏脂肪”的特征。
国家药监局批准玛仕度肽注射液上市
玛仕度肽GLORY-1研究的牵头研究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表示:“我国的肥胖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且存在低BMI指数下高内脏脂肪堆积的特征,大量超重者虽BMI未达28kg/m²,却已出现腹型肥胖问题。内脏脂肪堆积是诱发脂肪肝、血脂异常等代谢疾病的核心隐患,且我国患者发病年龄更轻、合并症风险也更高。玛仕度肽通过GCG/GLP-1双靶点机制,既能抑制食欲,又能激活脂肪氧化、加速肝脏脂肪代谢,在精准减重的同时帮助患者改善内脏脂肪代谢紊乱,可以说是更适配中国肥胖人群的治疗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曾天舒教授表示:“很多人并不了解,肥胖不仅仅是外观问题,更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可诱发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痛风、脂肪肝以及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健康。”他指出,减重的根本方法在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核心包括营养干预、运动管理以及行为与心理支持,同时也需要配合科学的医疗手段以提高减重效果。“对于伴有代谢障碍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玛仕度肽具备一定的治疗优势。但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生活方式干预始终是肥胖管理的基础,是需要终身坚持的健康管理策略。”
玛仕度肽注射液外包装
在临床疗效之外,玛仕度肽的使用便利性也在首方现场有所体现。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患者使用的玛仕度肽注射装置为预填充笔式设计,配备隐针结构,操作过程较为简便。患者表示,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注射过程顺利、几乎无明显疼痛感,整体使用体验较好,有助于后续坚持长期用药。
据了解,玛仕度肽另外一项降糖适应症预期将在不久后获批,有望进一步拓展该药物的临床应用场景,为合并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药物选择,推动代谢性疾病治疗从单一指标控制向整体健康改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