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一直都讲究“男女有别”,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公共场合,都对性别有所区分和讲究。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性别上的界限也许能够理解,比如穿着、社交场合的分寸等。
但如果在紧急的医疗场景中,仍旧因为医生的性别而产生偏见甚至阻碍治疗,那就显得太过顽固,也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特别是在医院,医生首先是一个“专业救人者”,不是按性别分工的角色扮演者。
无论是男医生还是女医生,救治病人、挽救生命都是他们最根本的职责。
尤其是在妇产科这个比较特殊的科室,社会对“男医生接诊女病人”总会有不少议论,但从医学角度来看,这是对医生的不信任,也可能伤害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
01
产房插曲:丈夫误会男医生,事后连连道歉
前不久,一位护士朋友在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个小插曲。
那天急诊接到一位孕妇,由丈夫陪同赶到医院。孕妇情况紧急,必须立即处理,而此时值班的只有一位男医生。
医院的工作人员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将孕妇送入手术室进行抢救。
可就在孕妇送进产房后,那位丈夫却在门外焦躁地来回踱步,并开始抱怨:“怎么是个男医生?不能找个女医生吗?”
周围等候的病人家属听了都劝他:“现在是紧急情况,哪分什么男医生女医生啊?”
三个小时后,孩子顺利出生,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但就在医护人员继续处理产妇身体时,这位丈夫突然冲进手术室,看见那位男医生正将手伸进妻子的产道操作,顿时怒不可遏,大喊:“孩子都生完了,你还掏什么掏?!”
一旁的护士立刻站出来制止他:“你别吵了!医生正在进行手剥胎盘,如果不处理好,产妇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听完解释,这位丈夫脸色一下子变了,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差点耽误妻子的治疗,赶忙不停地向医护人员道歉,并安静地在一旁等候,直到妻子平安从手术室推出来。
这个场景令人感慨,更多的是提醒我们:医生不是男的或女的,而是救命的人。
只有我们把性别偏见抛开,才能让医学回归它本来的样子——为生命护航。
02
妇产科男医生其实有优势
很多人对妇产科男医生心存偏见,认为女病人应由女医生诊治。
但其实,从专业角度看,男医生在一些方面反而有一定的优势:
理性冷静
大多数男性在情绪管理方面较为理性,面对产房中的突发情况时,更容易保持冷静。
这种理性的处事方式,在高压环境中至关重要,能帮助整个医疗团队更有效地应对紧急情况。
体力优势
生产过程不仅需要医生精准的技术,有时候也需要一定的体力。
例如接产、托举、协助产妇转移体位等,男医生在这方面确实更有力气,也更能胜任长时间站立、高强度操作的工作。
精力更旺盛
很多男医生能连续值夜班、连轴转地工作,而精神状态仍保持清醒。
他们在长时间、高强度的手术中表现稳定,更容易应对连续的紧急接诊。
这些并不是说女医生就不优秀,而是说明在救治生命这件事上,性别不应成为判断医生能力的标准。
只要专业、负责、尽职尽责,男医生与女医生是一样值得信任的。
03
什么是“手剥胎盘”?
许多不了解产科知识的家属,看到医生在孩子出生后仍然“掏东西”,就容易产生误会,甚至质疑医生在“多此一举”。其实这是在做一项关键操作:手剥胎盘。
正常情况下,在孩子出生后,胎盘会自行从子宫壁上脱落,并通过产道排出体外。
但有些产妇由于子宫收缩无力或胎盘粘连等问题,胎盘无法自然排出。
这时,医生就必须将手伸入产道,进入子宫内,将胎盘一点一点地剥离并取出,确保没有残留物。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风险极高、痛苦极大。如果胎盘残留在子宫内不清除,可能导致产后严重大出血,甚至威胁产妇生命。
胎盘未及时排出的危害
胎盘是连接母体与胎儿的重要组织,分娩后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将造成极大的健康隐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大出血:残留的胎盘组织容易引发产后子宫出血,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产妇大量失血,严重时需要输血甚至二次手术。
子宫感染:胎盘组织留在体内时间过长,极易引起细菌感染,造成子宫内膜炎,严重时还会影响未来的生育能力。
产后恢复困难:胎盘残留会让子宫无法正常收缩,延缓产妇的身体恢复,增加住院时间与治疗成本。
因此,医生处理“手剥胎盘”并不是“多管闲事”,而是保障产妇安全的重要步骤。
医生救人,是他们的职责;病人信任,是他们的动力。我们在接受医疗服务时,不应用性别去设限,而应看重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救人能力。
试想,如果在危急关头,一味坚持“必须找女医生”,可能就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在产房里,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两个甚至更多生命的安危,医生的每一个操作背后,都不是随意行为,而是凝聚着医学判断和专业判断的努力。
希望每一个病人、每一个家属都能明白:医生不是男的女的,而是掌握专业知识、全力以赴救人的“生命守门人”。
果妈寄语
社会的偏见并不会一夜之间消除,但每一位家属在亲历过一些事件后,如果能多一分理解与尊重,那么医患之间的信任也就多了一分。
别再把医生的性别当成评判标准,真正重要的,是他们用多少努力,在生命边缘把人拉回来。愿我们都能早日打破性别偏见,为专业与信任让路。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