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岁的张阿姨退休后总爱去菜市场买散装花生榨油,觉得 “自家榨的香”。去年秋天,她发现一袋花生底部有几颗发霉,想着 “挑出来就没事”,还是榨成了花生油。半年后,她常感觉右上腹隐痛,皮肤渐渐发黄,以为是胃病,直到某天疼得直不起腰,送医检查发现肝脏有 10cm 肿瘤 —— 晚期肝癌。
医生问诊时发现,张阿姨的肝病与长期摄入黄曲霉素密切相关。那袋霉变花生中的黄曲霉素 B₁毒性是砒霜的 68 倍,即使挑出霉粒,剩余花生也已被毒素污染。“我总觉得扔了可惜,没想到……” 躺在病床上的张阿姨攥着儿子的手哽咽道。
01
一类致癌物“黄曲霉素”:
比砒霜还毒68倍
黄曲霉素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代谢产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其毒性远超砒霜 —— 急性毒性实验显示,黄曲霉素毒性强度是砒霜的 68 倍。更可怕的是,它具有极强的致癌性,长期微量暴露会增加肝癌风险,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黄曲霉素高暴露地区,肝癌发病率比低暴露地区高 3-5 倍。
02
这些食物都含有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是毒性极强的一类致癌物,尤其偏爱 “藏身” 于高淀粉、高油脂的食物中,即使外观无明显霉变,也可能存在超标风险。以下是需重点警惕的高风险食物:
霉变谷物:玉米、大米、小麦等谷物在潮湿环境下易滋生黄曲霉。例如,受污染的玉米中黄曲霉素含量可高达数百微克/公斤,长期食用可能增加肝癌风险。
变质坚果:花生、核桃、杏仁等坚果发霉后黄曲霉素含量激增。研究发现,某些受污染坚果的毒素含量甚至超过50微克/公斤,食用后可能引发急性中毒,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土榨食用油:小作坊生产的土榨花生油、玉米油等,若原料发霉,榨出的油中黄曲霉素可能超标。这类油还可能含苯并芘等致癌物,双重危害健康。
变质豆制品:豆瓣酱、酱油、豆腐乳等发酵食品,若开封后未冷藏,或容器接触水分,易被黄曲霉污染。
受潮干货:干辣椒、花椒、八角等香辛料,以及银耳、桂圆干等干货,在潮湿环境中易吸潮霉变。实验显示,含水量超过 15% 的干辣椒,黄曲霉素检出率超过 60%。
发芽红薯:红薯发芽后若表面出现黑色、褐色斑点,果肉发硬发苦,可能已被甘薯黑斑病菌污染,该菌代谢产物与黄曲霉素有协同致癌作用。
腐烂水果:水果局部腐烂后,霉菌毒素可能扩散至未腐烂部分,尤其是苹果、梨等果肉疏松的水果,黄曲霉素可能通过汁液渗透扩散。
03
防毒宝典:
4 招掐断黄曲霉素生路
1.小分量囤货
很多人图便宜一次性囤几十斤米面、整箱坚果,但食材保质期≠安全食用期。以大米为例,散装大米在常温下存放超过 3 个月,黄曲霉素检出率会从初始的 2.1% 升至 17.3%。
坚果更需 “按需购买”:带壳核桃建议每次买 500g 以内,剥开的巴旦木、腰果等建议选择 200g 以下的分装袋 —— 研究显示,开封超过 15 天的坚果,因吸潮导致的霉变概率是未开封的 4.2 倍。
2.储存控场
真菌在湿度>80%、温度 25-30℃时最易繁殖。米面应装密封罐放阴凉处,南方地区可冷藏;坚果拆封后分装小袋,加防潮剂再密封;干辣椒、花椒等干货用玻璃罐储存,避免反复受潮。
3.发霉就扔
发现花生、玉米有 1 颗发霉,整包都要扔掉 。黄曲霉素会随菌丝扩散,普通水洗、高温炒炸(<280℃)无法彻底破坏毒素。切红薯时若看到黑斑,即使挖掉霉变部分,周围果肉也可能残留毒素,建议整根丢弃。此外,久泡的木耳、变质的芝麻酱也需果断淘汰。
4.吃到苦味秒吐
坚果发苦、谷物有霉味时,千万别抱侥幸心理!黄曲霉素 B₁的苦味阈值极低,仅 1-2μg/kg 就能被感知,而这个浓度已超过国标限量。正确处理步骤:①立即吐出食物;②用温盐水漱口 3 次;③同一袋 / 罐的食材整份丢弃;④若出现恶心、乏力症状,24 小时内就医检查。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吴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