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常娟 通讯员 李青云)105岁的我国眼科学泰斗张效房亲临现场为医学生加油鼓劲。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河南省眼科医院院长杨培增以“学生·医生·先生三生有幸”为题,分享从医感悟;中国工程院院士、台湾长庚医院陈肇隆讲述自己的“学思之路”……6月29日,第五届河医医学教育论坛暨医学生学业与职业规划研讨会在郑州举行,18位国内外医学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为医学生照亮成长之路。
活动当天,在亲属的陪伴下,张效房骑着助力车,提前15分钟就在会场外等候。当这位德高望重的专家走进会场时,现场的医学专家和医学生们自发全体起立,用热烈的掌声表达敬意。此前,张效房为了讲述“河医文化与医学报国”,已提前一个多月精心准备。他还多次向会议发起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张水军确认会议时间,足见对此次会议的重视。他十分珍惜与青年医学生交流的机会,渴望将自己毕生的感悟和报国情怀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年轻一代。考虑到张效房年事已高,主办方在他向现场学子送上真挚祝福后,便安排其离场休息。当他转身离开时,全场人员再次自觉起立鼓掌送别,并齐声祝福:“张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这饱含深情的敬意与祝福,是对这位一生践行“医学报国”信念的长者最温暖的回应。
“今天的经历让我深受触动。”参加会议的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202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曹莹感慨道。医学精神的传承,往往不在于言辞多么华丽,而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报国情怀的体现,也并非只在宏大的事业中,更在于在平凡岗位上的执着坚守。
“张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杨培增曾在原河南医学院求学期间师从张效房。在研讨会上,杨培增向医学生分享了张效房的敬业故事,并回顾了自己从学生成长为医生、再到成为先生的奋斗历程。他寄语医学生:“要先找准自身特长,再选择合适的专业,一旦选定,就不要轻易改变方向。人生精力和能力有限,频繁转换方向容易迷失自我,所以要‘一生只追一只羊,做好一件事’。”他还建议,医学生在专注做好一件事的过程中,要将坚持培养成习惯,进而升华为爱好,最终融入生命。
从备取住院医师,到选择外科专业,再到成功开展第一台肝脏移植手术,直至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亚洲肝脏移植之父”,陈肇隆在会上深情回顾了自己的从医之路。他感慨道:“外科工作虽然辛苦,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但当看到濒临死亡的患者在自己的努力下重获健康,重返工作岗位继续为社会做贡献时,那种救人的使命感和成就感,能带来无与伦比的快乐与满足。”
“我在学生时代曾考研3次,还3次转换专业方向,最终才确定将肝胆胰外科作为毕生奋斗的领域。”张水军以“医路有方,圆梦惟勤”为题,结合自身经历,为医学生详细讲解了如何明确学业目标、合理规划学习路径。
此外,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科教处王晨向医学生们解读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处处长、肝胆胰外科医学部主任郭文治,研究生处副处长张会芹等,分别围绕医学生学习方法、学业规划、考研考博等实际问题开展了实用讲座。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赵中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孔旻昱与刘龙、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郑清元,以及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尹裕涵等优秀学长,也分享了考研、考博及留学的宝贵经验,为在场医学生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这些讲座非常实用,解答了我们在职业规划方面的诸多困惑,包括未来学术发展方向、职业角色与责任,以及如何开展临床研究等问题。”参会医学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本次大会由河南省消化医学学会主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河南省消化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协办。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来自全国医学领域及美国的权威专家、教育工作者、医学生及家长代表等500余人现场参会。活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多平台同步直播累计观看人数突破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