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止咳药到抗癌新希望?普通药水,能否成为“绝症”克星?
创始人
2025-07-04 13:07:14
0

你是否想过,药店货架上一瓶普普通通的止咳药,竟然可能与攻克一种顽固的血液癌症——多发性骨髓瘤——产生联系?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但它却真实地发生在顶尖的科学实验室里。这不仅仅是一个“老药新用”的惊喜发现,更可能为无数在绝望中挣扎的患者,点亮一盏新的希望之灯。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充满意外和智慧的医学故事。

一位“老病号”的困境:不断复发的“不死的癌症”

让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说起。

65岁的王叔叔(化名)是一位退休教师,也是一位与病魔缠斗了近十年的“老兵”。他患上的,正是一种叫做“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起初,王叔叔只是觉得腰背总是莫名疼痛,浑身乏力,以为是年纪大了骨质疏松,没太在意。直到一次轻微的摔倒就导致了骨折,去医院详查后,才收到了这份沉甸甸的诊断书。

多发性骨髓瘤,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简单来说,它是骨髓里一种叫“浆细胞”的免疫细胞发生了癌变。正常的浆细胞负责生产抗体,保护我们免受感染。而癌变的浆细胞则会疯狂增殖,像失控的工厂一样生产大量无用的、劣质的“M蛋白” 。这些坏家伙不仅会挤占正常造血细胞的生存空间,导致贫血、感染,还会侵蚀骨骼,引发剧烈骨痛甚至骨折。

在过去的十年里,医学的进步确实给王叔叔带来了希望 。他接受了各种新药治疗,病情也曾一度缓解 。但这种疾病最折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韧性”——它几乎总是会复发 。每当王叔叔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时,癌细胞就如同雨后的野草,再次卷土重来。更糟糕的是,治疗本身也可能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有时甚至让他难以坚持下去 。

王叔叔的经历,是千千万万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缩影。尽管新药不断涌现,但它至今仍是一种无法被彻底治愈的绝症 。因此,科学家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武器,既能增强现有药物的疗效,又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

而故事的转折点,就源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服部丰教授(Yutaka Hattori)和他的研究团队一次“旧物新用”的奇思妙想。

柳暗花明:一场大海捞针式的药物筛选

新药研发是一个漫长且耗资巨大的过程。但科学家们有一条捷径,叫做“药物重定位”(Drug Repositioning),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药新用” 。它的逻辑很简单:与其从零开始,不如回头看看那些已经获批上市、安全性已知的“老朋友”,它们会不会在治疗其他疾病上带给我们惊喜?

本着这个想法,服部教授团队启动了一项庞大的筛选计划。他们建立了一个包含1164种已获批药物的“图书馆” ,然后用这些药物去逐一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的癌细胞,看看谁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

这是一项如同大海捞针般的工作。为了确保找到的是真正有潜力的新“选手”,他们设定了几个严格的排除标准:

已经被报道过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物,不要(避免重复研究)。

在日本未获批准的药物,不要(考虑未来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市场上买不到的药物,不要(确保药物的可及性) 。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一个出人意料的名字脱颖而出—— 盐酸氨溴索(Ambroxol Hydrochloride)

没错,就是那个我们感冒咳嗽时经常会用到的,帮助化痰的止咳药。

这个发现让研究人员既惊讶又兴奋。他们立即展开了更深入的验证。结果证实,氨溴索确实能够抑制多种骨髓瘤细胞系的生长,甚至对从患者身上提取的癌细胞也同样有效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氨溴索是通过启动细胞的“自杀程序”(即细胞凋亡),来杀死这些癌细胞的 。

一个普通的止咳药,为何能让顽固的癌细胞走向灭亡?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核心机制:堵死癌细胞的“自救通道”——自噬

要理解氨溴索的抗癌原理,我们得先了解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 自噬(Autophagy)

你可以把“自噬”想象成细胞内部的“家政与资源回收系统” 。细胞在日常运作中会产生很多“垃圾”,比如老化、损伤的细胞器,或者折叠错误的劣质蛋白质。自噬的作用,就是把这些垃圾打包,送进一个叫做“溶酶体”的“焚化炉”里分解掉,变废为宝,为细胞提供新的能量和原料 。

这个系统对维持细胞健康至关重要。但狡猾的癌细胞,尤其是像骨髓瘤细胞这种“蛋白质生产大户”,却学会了利用自噬来为自己服务 。它们疯狂生产的M蛋白其实很多都是残次品,对细胞自身也有毒性 。于是,它们就开足马力,利用自噬系统来不断清理这些内部垃圾,从而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稳定,甚至抵抗化疗药物的攻击 。

换句话说, 自噬,成了癌细胞的一条关键“自救通道”

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堵死这条通道来饿死、毒死癌细胞呢?这正是许多科学家在探索的方向。

服部教授团队猜测,氨溴索会不会就是通过干扰自噬系统来起作用的呢?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来验证这个想法。

“堵车”信号:他们发现,用氨溴索处理过的癌细胞里,一种叫做LC3-II的蛋白(自噬小体的标志物)和一种叫p62的蛋白(负责搬运垃圾的“卡车”)都显著增多了。这就像城市交通,如果发现路上堵满了垃圾车,但垃圾处理厂的垃圾却没有增加,那很可能说明,是通往处理厂的道路被堵死了。

确认堵点:为了进一步确认堵点在哪里,他们做了一个“周转实验”。他们发现氨溴索抑制的是自噬的后期阶段。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垃圾车(自噬小体)已经把垃圾都装好了,但在与“焚化炉”(溶酶体)合并的最后一步卡住了 。

眼见为实:最后,他们动用了透射电子显微镜,直接“看”到了细胞内部的变化。在氨溴索的作用下,癌细胞内堆积了大量充满垃圾的“自噬泡”,铁证如山地证实了自噬后期被抑制的结论 。

至此,谜底揭晓:

氨溴索通过抑制自噬的最后阶段,导致癌细胞内部“垃圾成山”,最终因不堪重负而启动凋亡程序。它不是直接攻击,而是通过破坏癌细胞的“后勤保障系统”,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巧妙效果

强强联手:1+1>2的协同效应

在癌症治疗中,单一药物往往难以取得最佳效果,联合用药才是主流策略。于是,研究人员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一个问题:氨溴索这位“新兵”,能否与现有的抗骨髓瘤“老将”们协同作战呢?

他们选择了三种常用的一线药物进行测试:

硼替佐米(Bortezomib):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

来那度胺(Lenalidomide):一种免疫调节剂。

帕比司他(Panobinostat):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 。

实验结果再次带来了惊喜。氨溴索与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的组合,效果平平,没有产生协同作用 。然而, 当氨溴索与帕比司他相遇时,却爆发出惊人的协同杀伤力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不同的药物对自噬的影响也不同。研究发现,帕比司他这类HDAC抑制剂,在攻击癌细胞的同时,会“意外地”激活癌细胞的自噬功能,这反而给了癌细胞一个喘息和抵抗的机会 。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剧本”:

帕比司他(主攻手):对癌细胞发起正面攻击,同时大喊:“快启动自噬系统来保命!”

氨溴索(神助攻):在旁边悄悄地切断了自噬的最后通路,并回应:“抱歉,此路不通。”

这一攻一堵的精妙配合,让癌细胞的“求生之路”彻底断绝,从而达到了1+1>2的治疗效果。更有趣的是,这种协同作用在一个关键的“生存蛋白”MCL-1上得到了体现。帕比司他和氨溴索的组合能非常有效地降解掉这个帮助癌细胞抵抗凋亡的蛋白,从而大大增强了细胞的凋亡水平。这个发现意义重大,它不仅揭示了氨溴索的最佳“战友”,也为未来设计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动物实验的铁证:抑瘤、减毒双丰收!

实验室里的细胞数据固然令人鼓舞,但能否在真实的生命体中起作用,才是关键。为此,研究团队构建了移植了人类骨髓瘤细胞的小鼠模型,来模拟人体的真实情况 。

实验结果完全印证了之前的发现:

有效抑瘤:单独使用氨溴索,就能观察到抑制肿瘤生长的趋势 。而当氨溴索与帕比司他联合使用时,效果更是立竿见影,肿瘤的生长被显著延缓,最终取出的肿瘤重量也明显更轻。

意外之喜——减轻副作用:帕比司他有一个非常棘手的副作用——会导致严重的腹泻,这也是很多患者难以耐受的原因 。然而,在联合治疗组的小鼠中,研究人员惊喜地发现,

氨溴索的加入显著降低了帕比司他引起的腹泻频率!同时,小鼠的体重下降也得到了缓解,整体状态更好 。

这简直是“意外之喜”!一种药物在增强主药疗效的同时,还能减轻其副作用,这是所有医生和患者都梦寐以求的。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氨溴索能够上调一种叫做SIRT2的蛋白有关,这种蛋白恰好能部分抵消帕比司他对肠道细胞的负面影响。

至此,从细胞到动物,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形成了。氨溴索,这个被我们忽视了多年的止咳老药,在抗击多发性骨髓瘤的战场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

未来展望: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我们还有多远?

当然,我们必须保持科学的严谨和冷静。这项研究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从实验室走向真正的临床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

研究中也提到了一些局限性。比如,在细胞实验中,要达到理想的抗癌效果,所需的氨溴索浓度非常高。这么大的剂量用在人身上是否安全?

幸运的是,研究人员也给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首先,在与帕比司他等药物联合使用时,其实并不需要那么高浓度的氨溴索就能起效 。其次,通过静脉注射或采用新型的高剂量口服方案,是有可能在人体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 。事实上,已经有研究表明,在其他疾病(如戈谢病)的治疗中,每日服用极高剂量的氨溴索是安全可行的 。

这一切,都需要未来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最终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

回顾整个研究,我们不禁为科学的魅力所折服。一个为了解决“咳嗽咳痰”问题的药物,在数十年后,竟然有望成为对抗一种顽固癌症的利器。

服部丰教授和他的团队,用严谨的实验和创新的思维,为我们揭示了“老药新用”的巨大潜力。他们的工作不仅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希望的策略——靶向自噬 ,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对抗疾病的答案,有时就隐藏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角落,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

对于像王叔叔一样仍在与病魔抗争的患者而言,每一个这样的科学突破,都是黑夜中的一道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终有一天,多发性骨髓瘤将不再是“不死的癌症”,而氨溴索的故事,或许只是这场伟大征程中,一个美丽而重要的篇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一个比跑步更减肚子的动作,内脏... 你是否有肚腩赘肉的苦恼? 腹部是平时活动量最少的部分,人一发胖,腹部赘肉也容易堆积起来。而肚子上堆积...
谢琳主任:肝癌晚期如何通过中医... 肝癌晚期患者常面临多重症状:肝区疼痛反复发作,腹胀腹水难以缓解,食欲不振导致身形消瘦,乏力虚弱到难以...
阿里健康推出“科学减重标准” ... 一句“国家喊你减重”,体重管理年拉开全民甩脂的序幕。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超重与肥胖不只是审美问题,而是...
男宝必修课!这种包皮手术让孩子... 暑假已至,又到了小男子汉们 “包皮烦恼”的高峰期 不少家长疑惑: “手术要多久?孩子会遭罪吗?” “...
绝经后私密困扰:泌尿生殖系统综... 认识绝经后泌尿生殖系统综合征 很多女性在绝经后会遇到一些难以启齿的困扰:阴道总是干涩不适,同房时疼痛...
夏天坐月子有哪些禁忌?最后一个... 丁香妈妈以前给大家科普过,「坐月子」说的就是医学上的产褥期护理。一般需要 6 周时间,也就是 42 ...
【每日一药】地屈孕酮片 药品分类:口服孕激素 成分与性状 ☆ 地屈孕酮片的主要成分为地屈孕酮,这是一种口服孕激素,它是从天然...
脑供血不足会不会导致脑梗?医生...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北京融科甲状腺翟章锁提示,免疫... 人体免疫系统犹如精密交织的防护网,各器官的局部免疫与整体防御体系协同运作。甲状腺虽小,其自身免疫屏障...
原创 男... 男人总被贴上"坚强""理性"的标签,仿佛他们不需要情感寄托,不需要被理解。 可那些心思敏感细腻的男人...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 助力产业提质... ---长乐沙生中草药科技小院开展创新创业专题研讨活动 2025年7月1日,福建省长乐沙生中草药科技小...
中药真的能消灭肠息肉吗?老中医...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家福!中药真的能消灭肠息肉吗?很多中医都不敢说真话,患者一问,就说能消,还有人保证...
夜!北京范儿 华熙LIVE·五棵松,京西的夜生活从这里开始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歌迷在鸟巢外“听”演唱会 摄...
精神分裂症怎样算好转?听听精神... 在医院病房里,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如果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念头:自己已经完全...
柳根哲:微创领航,重塑腰椎健康... 腰椎间盘突出带来的疼痛与行动受限,让无数患者苦不堪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骨科主任柳根哲,凭...
荔枝不能随便吃?医生提醒:这3... 导语:荔枝不能随便吃?医生提醒:这3种人尽量少吃或不吃,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来吃荔枝也有禁忌! 随着《...
原创 杨... 很多人觉得做家务是负担,从中医角度看,日常家务活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对稳定血糖大有裨益。 今天,邀...
重大突破丨“古汉养生精”抗抑郁... 转自:启迪药业 GOOD NEWS 重大突破 喜讯传来!承载着千年中医智慧与现代科研结晶的经典名方—...
原创 体... 很多人去医院体检的时候,发现一些异常的指标就特别担心,他们担心是不是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于是急忙到...
放疗这把“隐形手术刀”,能替代... 前言 门诊常遇到患者询问:“医生,听说现在放疗很厉害,我这肿瘤能不能不做手术,就用放疗把它‘照’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