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元老”这一称号,听上去让人不禁肃然起敬。若有一位人臣能够服侍三代国君,足以看出他寿命的非凡。如果再加上他是开国元勋,且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那么他的地位与功勋可谓无可挑剔。从表面上看,这位人臣堪称忠良之臣,毕竟他几十年来忠心耿耿地效忠于同一个姓氏。然而,站在专制皇帝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重臣,真的会受到喜爱吗?他们又如何看待这些权力稳固的臣子呢?
这里我们要说的正是鳌拜,而不受欢迎的皇帝正是康熙。当女真族还处于关外游牧的阶段时,鳌拜便跟随皇太极四处征战,屡立赫赫战功。在女真族统一东北后,他们的目光逐渐转向了南方的大明王朝,而此时,明朝的毛文龙成为了他们的障碍。毛文龙在朝鲜半岛一带与明军协同作战,令女真族的后金势力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为了铲除这个潜在威胁,鳌拜在背后出力,凭借他勇猛的战斗力,最终帮助后金击败了毛文龙,彻底稳固了大后方的局势。
鳌拜可谓是从一开始便步入了巅峰。即使当时吴三桂已经开启南明的封锁,清军南下收割南明起义军时,鳌拜依然屡次带兵出征,松锦会战、西充之战相继取得了胜利,直接摧毁了所有阻力。这一系列胜利展现了鳌拜的骁勇,也奠定了他在清朝初期的重要地位。
更值得一提的是,鳌拜对皇太极的忠诚,可以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皇太极去世后,清朝内部的继位问题曾一度引发争议,若不是鳌拜全力支持,或许顺治帝也难以登上皇位,更不用说康熙帝了。可是,鳌拜如此忠诚,为什么到了康熙时期,他却变成了一个令人厌恶的小人呢?康熙甚至决意要除掉他,以防后患。那么,难道康熙才是真正忘恩负义的小人?
从客观的角度看,鳌拜和康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小人”。鳌拜的死,并非因为康熙的妒忌,而是简单的两个字:“君臣”。就像秦昭襄王嬴稷,若没有母亲和舅舅的帮助,他根本无法获得秦王的宝座。然而,掌握大权之后,他却毫不犹豫地剥夺了母亲、舅舅乃至亲兄弟的权力,差点引发了“祸起萧墙”的局面。嬴稷是否忘恩负义?事实上,他并不是忘恩,而是任何能够威胁到他王道的人,他都不会手软。同样,康熙帝作为一位至高无上的皇帝,如何能容忍一个权力之外游走的鳌拜呢?更何况,鳌拜的威胁比魏冉当年对嬴稷的威胁还要严重。就像《人民的名义》中的一句话,康熙也会说:“紫禁城不容许有这么强大的人存在。”因此,鳌拜必定要死,即便他当时已经没有什么根基,也无法逃脱这个命运。
然而,康熙也并非铁石心肠,他手下依然留有情分,鳌拜的后人得以存活。今天,在大连庄河市蓉花山镇金家屯,许多村民的姓氏都改为“金”,这些村民大多数都是鳌拜的后代。村民金福成说,村里人聚集时,常常互称“哥哥”“叔叔”,情谊融洽。只不过,由于当年鳌拜的家族受到康熙的斩杀,他们的祖先不敢过于张扬,因此村民们的资源极为匮乏,村中的人普遍身形消瘦,远不像鳌拜时代那样壮硕。
尽管如此,鳌拜后人的血性与尚武精神似乎依然传承至今,他们的生活中仍然保留着满清时期的一些习俗。只是时光荏苒,物是人非,曾经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往事已如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