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正如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发现者Baruch Blumberg教授所言:“治愈CHB的钥匙,藏在病毒与宿主共舞的密码中。”破解这一密码,或许正在咫尺之间。在CHB治疗领域,科研人员正致力于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期实现CHB的功能性治愈。在第四届肝病创新论坛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牛俊奇教授做了关于CHB新药研发进展的专题报告,引起广泛关注。本刊特邀请牛俊奇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让我们跟随牛教授的视角,深入了解CHB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CHB新药探索
从机制突破到联合策略
牛俊奇教授:近二十年来,人类对CHB治愈的追求犹如攀登险峰,其艰难程度远超想象。HBV的复杂性体现在双重层面:病毒自身具备精密的复制策略,其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可深度整合宿主基因组;而慢性感染引发的免疫耐受与肝脏微环境紊乱,更使疾病进程难以预测。
尽管挑战重重,研究者们仍从病毒生命周期的多环节切入,开发了多种创新疗法,包括HBV衣壳组装抑制剂、病毒进入抑制剂、分泌抑制剂等。近五年来,小核酸药物成为研发热点,其中小干扰RNA(siRNA)与反义寡核苷酸(ASO)构成两大技术分支。这类药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18-25个核苷酸的短链核酸靶向病毒特定序列,或通过空间位阻抑制基因表达,或诱导RNA酶降解靶mRNA。其作用机制本质上是对病毒基因组的"精准打击",为传统疗法提供了互补性解决方案。
作为先行者,siRNA类药物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显著病毒抑制效果,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其降低HBsAg的幅度仅达2个log,难以单独实现临床治愈目标。这提示单纯抑制病毒复制或HBsAg水平,可能无法突破免疫耐受这一核心障碍。
新一代ASO通过优化化学修饰显著增强了稳定性与靶向性,展现出比siRNA更显著的HBsAg降幅。最新的临床试验显示,ASO可使部分患者HBsAg水平下降超过3个log,但存在两个关键瓶颈:1)疗效持续时间短,停药后易反弹;2)对高病毒载量或高HBsAg表达水平的患者效果有限。
为突破单药局限,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以序贯的方式进行联合治疗的新策略。例如,首先使用siRNA将HBsAg降至3000 IU/mL以下,解除免疫耐受;继而联用ASO深度抑制病毒复制,同时配合免疫调节剂激活特异性T细胞应答。该项临床试验于2024年8月正式启动,旨在验证该策略的安全性及实现CHB功能性治愈的潜力。此外,针对cccDNA的表观遗传调控、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等前沿方向,也为治愈CHB开辟了多维路径。未来或将实现多机制协同作用,为CHB患者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治愈曙光。
CHB治愈新战场
靶向cccDNA的策略突破与风险管控
牛俊奇教授:在实现CHB治愈的道路上,如何清除cccDNA这一病毒复制的"种子库"始终是核心难题。cccDNA形成于HBV感染早期,以表观沉默状态长期潜伏于感染的肝细胞内,却能随时启动病毒复制。现有核苷(酸)类似物(NAs)仅能抑制病毒逆转录过程,对cccDNA本身无直接作用,停药后病毒极易反弹,成为CHB治愈的瓶颈。
随着CRISPR-Cas9系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20年),基因编辑技术被视为清除cccDNA的"终极武器"。理论上,特异性gRNA可引导Cas9核酸酶精准切割cccDNA,实现病毒基因组的永久破坏。然而,基因编辑技术的临床应用仍面临三大挑战:1)脱靶风险:Cas9可能误切宿主基因组相似序列,导致不可预测的基因突变;2)递送难题:如何将编辑系统高效导入肝细胞核内仍是技术瓶颈;3)免疫原性:细菌来源的Cas9可能引发免疫系统清除,降低编辑效率。尽管FDA已批准首个体内基因编辑临床试验,但当前研究多聚焦于遗传性疾病。未来需通过优化gRNA设计、开发高保真Cas变体、采用纳米递送系统等新技术来平衡基因编辑技术的疗效与安全性。
另一方面,针对cccDNA表观沉默机制的研究开辟了CHB治愈的新路径。研究表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和DNA甲基转移酶(DNMTs)通过修饰cccDNA染色质结构,可将其"锁"在转录静默状态。新型表观调节剂如:HDAC抑制剂、甲基化抑制剂、染色质重塑复合物调节剂,可通过重塑cccDNA染色质微环境,有效抑制病毒再激活。II期临床试验显示,联合NAs治疗可使HBsAg下降幅度提升4-6倍,且停药后病毒反弹率降低50%以上。该策略优势在于作用靶点为宿主蛋白,避免了基因编辑的脱靶风险,为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提供了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总而言之,清除cccDNA的战役已进入深水区,基因编辑的"手术刀"与表观调控的"抑制剂"各具优势,其联合应用有望突破CHB治愈的最后堡垒。然而,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仍需跨越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的三重考验,这需要基础研究、药物开发和监管科学的协同创新。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