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的降临本应是充满喜悦与希望的时刻,然而,在产科领域,有一种“致命”并发症尤为值得警惕——血栓性疾病。
它悄无声息地威胁着孕产妇的健康,一旦发作,后果不堪设想。了解产科血栓的发病机制、相关因素,并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保障母婴安全至关重要。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妊娠期血栓的神秘面纱。
一、妊娠期血栓发病机制
孕期女性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这些变化为血栓形成埋下了隐患。从血液成分来看,孕期凝血因子增加,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Ⅶ、Ⅷ等,而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Ⅲ水平相对下降,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种高凝状态是机体为了防止分娩时大量出血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血流动力学方面,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静脉,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流速度减慢。同时,孕期活动量相对减少,也不利于血液循环。血流缓慢使得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容易在血管壁沉积,进而形成血栓。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分娩过程中,血管内皮可能因机械性损伤而暴露内皮下组织,激活凝血系统,启动血栓形成的过程。
二、血栓有什么危害?
血栓形成后,会阻碍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流动,从而造成以下危害:
1.常出现下肢疼痛甚至行走困难
如果血栓发生在下肢静脉,最常见的症状是腿部肿胀,通常是一侧腿部比另一侧明显增粗,可能伴有疼痛,尤其在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剧。皮肤可能会发红、发热,还可能出现浅静脉扩张。
2.严重时导致致命的肺栓塞
更为严重的是,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液循环流向肺部,引起肺栓塞。若发生肺栓塞,患者会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急促,胸痛等症状,可伴有咳嗽、咳血,严重时可危及孕产妇生命安全!
3.影响子宫-胎盘循环
血栓还可能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
三、四大高危雷区:这些孕妇要格外警惕
(一)高龄
年龄超过35岁的高龄产妇,身体机能下降,血管弹性减弱,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更易发生血栓。而且高龄产妇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肥胖
肥胖的孕产妇体内脂肪堆积,不仅会影响血液循环,还可能导致代谢紊乱,使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促使血栓形成。
(三)多胎妊娠
多胎妊娠时,孕妇的血容量增加更为明显,心脏负担加重,同时子宫对血管的压迫更严重,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血栓发生的可能性。
(四)剖宫产
剖宫产手术会对血管造成直接损伤,术后产妇因伤口疼痛,活动受限,进一步减缓了血流速度,使得剖宫产产妇发生血栓的风险显著高于顺产产妇。
四、如何预防血栓?
(一)一般预防
孕期应保持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促进血液循环。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安全,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应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二)物理预防
使用医用弹力袜是常见的物理预防方法。弹力袜通过对下肢不同部位施加不同压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下肢水肿,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在休息或睡眠时,可适当抬高下肢,高于心脏水平,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
(三)药物预防
对于血栓风险较高的孕妇,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药物预防,如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可以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预防血栓形成,且对胎儿影响较小。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
产科血栓的防治需要医护人员、孕妇及其家属共同关注。孕妇在孕期应积极配合产检,了解自身身体状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呼吸困难等疑似血栓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保障母婴健康。
文字|产科 吴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