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才12岁就被诊断为重度抑郁,每天要吃5种药控制病情......” 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为何会走到这一步?
儿童青少年的抑郁困境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抑郁症是全球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约5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这个数据背后,折射出两个重要现实:抑郁症的反复无常始终存在,而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认知正在发生微妙转变。
▲肖主任看诊中
有时候,孩子的情绪问题就像一场 “情绪感冒”,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处理,可能会逐渐发展为焦虑抑郁等严重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建立起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科学认识。
杭州复旦儿童医院资深专家肖强主任指出,从学龄前到青春期,抑郁和焦虑可以在任何年龄的儿童青少年身上发生,是生活事件、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行为干预、药物或多手段联合得到有效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案选择取决于儿童青少年的年龄、症状严重程度、接受治疗的能力和家庭偏好。
家长一旦识别孩子存在情绪方面的困扰,特别是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时,越早寻求专业的帮助,孩子和家庭的获益越大。
事实上,即使是没有表现出情绪困扰的正常儿童青少年,最好也进行常规的心理健康监测以及预防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支持。
识别孩子抑郁的危险信号
杭州复旦儿童医院精神心理门诊的肖强主任指出,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关系到他们正常的发育成长、学习和社交功能。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精神疾病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抑郁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症状表现具有隐蔽性,容易被家长忽视。而早期识别和干预青少年抑郁至关重要。
肖强主任总结了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常见信号——
情绪持续低落:孩子长时间表现出悲伤、难过、烦躁,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经常无故哭泣,甚至出现自我否定、觉得自己 “没用” 的言论。
行为习惯改变:原本活泼的孩子突然变得孤僻,拒绝参加社交活动;或者从安静变得暴躁易怒,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睡眠和饮食习惯也会发生变化,如失眠、早醒,或暴饮暴食、食欲不振。
学习成绩下滑: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降低,对学习失去热情,成绩明显下降,且无法用学业难度增加等原因解释。
身体频繁不适:经常出现头疼、胃疼、浑身无力等身体症状,但在医院检查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这很可能是心理问题导致的躯体化表现。
出现自伤念头或行为:严重时,孩子会表达出活着没意思、想自杀等想法,甚至出现自伤、自杀行为,如割腕、撞墙等,这是最危险的信号,必须立即干预。
肖强主任强调,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上述一种或多种症状,且持续两周以上,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到正规医院精神心理门诊进行评估和诊断。
两大错误成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错误一:忽视情绪,只重成绩
有的父母将全部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却对孩子情绪的变化视而不见。当孩子出现失眠、沉默等抑郁早期表现时,父母不仅没有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反而用批评和指责加重孩子心理负担。
这种“唯成绩论”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价值只取决于分数,一旦成绩不理想,就会陷入自我否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无助感。
错误二:拒绝沟通,强制施压
很多家长习惯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却不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当孩子试图表达自己的压力和痛苦时,得到的回应往往是 “别找借口”“这点压力都受不了”。
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让孩子的负面情绪无法宣泄,只能压抑在内心,最终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做?肖强主任给出建议:首先,要学会倾听和理解,放下家长的权威姿态,耐心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其次,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发现异常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经过规范的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以恢复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避开以上的教育误区。如果您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存在疑虑,请尽快带孩子到精神心理门诊咨询评估,勿让悲剧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