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解放军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授衔仪式。这一授衔仪式不仅诞生了后来响亮的十大元帅、十大大将,还有55位开国上将等一大批知名将领。因此,这一授衔被称为“55式军衔”,并且成为了军史中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55式军衔”在1955年首次颁布,它也有了广泛的历史意义。
“55式军衔”实施了整整十年。1965年5月22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相关的改革文件,决定取消这一军衔体系。经过几个月的过渡,到1965年6月1日,“55式军衔”正式宣告结束。在这段时间里,不少开国大校被晋升为少将,其中最后一位晋升为少将的开国大校是吕展,他在1965年成功晋升为少将。那么,吕展身上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
吕展,1919年出生。关于他出生的具体地点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湖南平江人,也有人认为他来自湖南华容。然而,在官方资料中,多数记载了他是湖南省平江人。实际上,吕展将军确实是出生在湖南省华容县,家里是一个颇为富裕的地主家庭,他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吕展的父亲名叫吕云湘,年轻时曾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积极参与了反清的斗争。吕云湘的日本同学吕继雄与他是亲戚关系,两人情同手足。由于吕继雄无子嗣,吕云湘便将吕展过继给了吕继雄,之后吕展便随吕继雄搬到湖南平江县生活,这也为后来“吕展是平江人”这一说法提供了依据。
1936年10月,吕展在瞒着父亲的情况下,加入了红军,成为红二十八军的一名战士。由于吕展的文化水平较高,不久后他便被调任为文书。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吕展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120师,参与了广泛的战斗,并在冀察地区频繁与日伪军进行斗争,成功粉碎了敌人的多次“扫荡”行动,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刻。
解放战争期间,吕展主要从事政治保卫工作,担任了石家庄警备旅旅长和北平纠察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等职务。他在维护社会秩序、打击反动分子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吕展被任命为北京纠察总队总队长。然而,吕展的家庭背景却使他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许多波折。吕展的亲生父亲吕云湘不仅是地主,还参与了同盟会,后在“镇反”运动期间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1950年,吕云湘逃往台湾并孤独终老。
吕展的大哥和大姐早逝,只有二哥和妹妹活着。吕展曾专门邀请二哥来北京,希望能够照顾他。二哥曾受到吕展的劝导,了解了党的一些政策,但最终在“镇反”运动中遭遇误杀,这让吕展痛心不已。由于吕展的家庭情况复杂,他的母亲和妹妹为了避免拖累吕展,不得不减少与他联系。母亲曾说:“如果让上级知道他有个地主母亲,又有个逃到台湾的父亲,岂不是更加麻烦?”这些原因导致吕展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遭受了许多迫害,身心也受到了极大的摧残。
1955年授衔时,吕展被授予大校军衔,成为开国大校。十年后,1965年1月,他由大校晋升为少将。值得一提的是,他是“55式军衔”存在期间,最后一位从大校晋升为少将的军人。因为当时的军衔通常会加上“开国”二字,吕展因此也成为最后一位晋升为开国少将的人。吕展于1997年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8岁。他的故事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缩影,承载着无数英雄的荣耀与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