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资料推荐
(一)官方指定教材
核心教材: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第 3 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核心教材,重点掌握学习理论、心理发展、学习动机、知识建构等模块的理论框架与应用逻辑。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可作为辅助教材,补充认知学习理论、教学策略等深度内容。
配套资料:
《教育心理学要点与解题》(王秋旺、曾敏编写):按章节解析核心知识点,提供分级例题与自我检测题,适合基础阶段巩固理论逻辑。
广州大学 “绿皮书” 习题集(力学系编写):针对性覆盖高频考点,如 “学习迁移机制”“动机归因理论” 等,部分题目直接关联真题。
(二)真题与模拟题
真题资源:近 15 年 841 真题及答案(鸿知考研网整理版)为核心资源,题型固定(填空题、单选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高频考点包括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等,部分题目直接来源于教材课后题。
模拟题:《广州大学 841 教育心理学强化模拟五套卷》结合 “智慧教育”“学习科学” 等前沿领域设计创新题型,冲刺阶段每周完成 1 套模拟训练,重点训练 “学习策略教学方案设计”“教育案例心理分析” 等综合题。
(三)辅助工具
思维导图工具:XMind 或 MindManager 绘制 “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标注核心理论(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及关联案例(如 “支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梳理知识框架。
记忆工具:Anki 制作 “概念 - 理论 - 案例” 卡片,例如将 “自我效能感” 与 “班杜拉实验” 关联,通过间隔重复强化记忆。
二、分阶段复习策略
(一)基础阶段(3-6 月)
教材精读与理论梳理:
按 “学习理论→心理发展→教学心理” 顺序精读教材,同步整理 “理论 - 代表人物 - 实验” 笔记,例如将 “桑代克试误说” 与 “饿猫实验” 关联,标注理论适用条件(如 “行为塑造的强化程序”)。
完成教材课后习题,例如用 “信息加工理论” 分析 “学生遗忘原因”,结合《教育心理学要点与解题》验证逻辑正确性。
知识点可视化:
建立 “理论 - 案例” 知识库,例如将 “归因理论” 与 “学生考试失败归因分析” 关联,总结参数取值方法(如 “稳定性、可控性维度的应用”)。
手动绘制 “学习理论对比表”,区分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的核心观点与教学启示,背诵 “学习迁移”“元认知” 等关键术语的定义。
关键动作:
每日完成 1-2 道基础简答题(如 “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训练理论复述能力。
使用 XMind 梳理 “教育心理学三大研究范式” 的逻辑关系,标注各范式的研究方法(如 “实验法在行为主义中的应用”)。
(二)强化阶段(7-9 月)
真题规律总结与专题突破:
分类整理近 10 年真题,发现高频考点(如 “学习动机激发策略”“问题解决影响因素”),用 “核密度分析” 评估章节重要性(如 “学习心理” 占比约 50%)。
针对 “多模块综合题”,结合《教育心理学辅导与提高》,分步骤解析 “学习理论 + 教学策略”“发展心理 + 教育干预” 的联动机制,联立理论模型与实际案例(如 “基于建构主义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
跨学科整合:用 “发展心理学” 分析 “儿童认知发展特点”,或用 “社会心理学” 优化 “课堂互动策略”,增强综合解题能力。
真题答案鸿知考研网有
薄弱模块突破:
针对 “复杂理论模型”(如 “自我决定理论”“ARCS 动机模型”),结合《教育心理学程序设计及应用》补充案例解析,用对比表格区分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的激发方法。
案例分析题需通过真题训练速度,例如限时 20 分钟完成 “学生厌学案例的心理成因分析”,注重理论应用的准确性与逻辑性。
关键动作:
每周完成 1 套真题,严格计时(如简答题 15 分钟 / 题,案例分析题 30 分钟 / 题),训练答题速度与完整性。
分专题整理错题,例如将 “学习迁移” 相关错题归类,标注高频考点(如 “正迁移与负迁移的区分”)及对应教材页码。
(三)冲刺阶段(10-12 月)
高频考点强化与模拟训练:
反复默写 “学习理论核心公式”(如 “德西效应公式”“耶克斯 - 多德森定律曲线”)及适用条件,限时完成模拟题(如 “基于维果茨基理论设计最近发展区教学方案”),确保 30 分钟内完成逻辑清晰的答案。
背诵 “教育心理学术语”(如 “替代性强化”“认知负荷理论”),每周完成 1 套真题,按 “问题分析 - 理论选择 - 案例应用 - 对策建议” 结构组织答案(如论述 “学习动机培养” 时结合 “归因训练具体步骤”)。
全真模拟与热点整合:
每周限时完成 1 套真题,模拟考试环境,合理分配时间(选择题 15 分钟,简答题 60 分钟,案例分析题 75 分钟)。
整理 “人工智能教育”“学习科学” 等前沿案例,用 “教育心理学 + 信息技术” 构建 “现象 - 理论 - 对策” 答题逻辑,参考《教育研究》补充技术背景(如 “自适应学习系统的心理机制”)。
关键动作:
建立 “热点 - 理论 - 案例” 知识库,用 Notion 按 “年份 - 主题 - 理论 - 案例” 四维度标签化管理,例如 “2024 生成式 AI 教育应用” 关联 “认知负荷理论” 与实际教学案例。
参加模拟考或找研友互批,重点检查案例分析题的 “理论应用准确性”(如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与论述题的 “逻辑严密性”(如引用冯忠良教材原文)。
三、备考技巧与注意事项
真题使用:
真题重复率较高,需重点掌握近 10 年真题中的高频考点(如 “学习策略分类”“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错题时总结解题思路(如 “案例分析题先识别主体行为,再匹配理论”)。
综合应用题需结合文本细节,例如用 “自我决定理论” 分析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或用 “成就目标理论” 设计 “差异化教学策略”。
教材与扩展资料: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需反复精读,真题答案常直接引用教材原文(如 “学习迁移的定义与分类”)。
《教育心理学要点与解题》需重点关注 “跨模块综合题”,近年真题多次考查 “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联合应用”(如 “基于建构主义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方案”)。
实践题型训练:
案例分析题:定期练习 “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教学设计方案优化”,参考《教育心理学辅导与提高》优化答题结构(如 “问题表现 - 理论分析 - 干预策略”)。
论述题:积累 “教育公平”“个性化学习” 等热点议题,用 “教育心理学原理” 评估政策合理性,每周完成 1 篇论述并寻求专业反馈。
热点追踪与学科交叉:
关注 “中国教育学会”“心理学报” 等公众号,积累 “脑科学与教育”“学习分析技术” 等案例,用 “教育心理学 + 认知科学” 分析前沿趋势。
理工科背景考生可强调 “数据驱动教学”,例如用 “学习分析技术” 优化 “个性化学习路径”;文科背景考生可侧重 “政策分析”,例如用 “教育心理学指标” 评估教育改革成效。
四、避坑指南
避免遗漏章节:
需全面复习 “社会规范学习”“教师心理” 等模块,近年真题已涉及 “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等考点。
关注 “教育心理学新技术” 等新增内容,教材虽未明确更新,但需结合学术动态补充(如 “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答题规范:
简答题需严格遵循 “定义 - 要点 - 举例” 逻辑,避免罗列知识点(如回答 “学习动机理论” 时,需先定义再分点阐述)。
案例分析题需注意格式规范,例如标注 “理论依据”“具体应用步骤”,避免脱离题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