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病毒为何“无孔不入”?
呼吸道病毒是一类通过飞沫、接触和气溶胶传播的病原体,其直径仅60-140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千分之一。与季节性花粉不同,这类病毒全年活跃,尤其在秋冬低温干燥环境下,病毒存活时间延长,传播力倍增。
2025年第一季度为止呼吸道病毒感染“数据透视”
根据中国CDC监测报告,全国呼吸道病毒感染病例中,2025年第一季度流感病毒为主,并在3月底回落(见图1)。南北方具体流行病毒种类有所不同,以2025 年第 18 周 (2025 年 4 月 28 日-2025 年 5 月 4 日)(见表2)
图1:2025年第18周为止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呼吸道病毒周变化趋势
(以上数据图表来源:中国CDC官方网站
图2、甲型流感电镜照片
四大“病毒刺客”档案
1. 流感病毒:冬季“老对手”
传播力: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可随飞沫扩散至2米内人群。
2. 新冠病毒:变异“新挑战”
3.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婴幼儿“头号威胁”
高危群体:2岁以下婴幼儿占RSV感染病例高。
4. 腺病毒:免疫力低下者的“隐藏危机”
典型症状:高热(>39℃)、结膜炎和腹泻,易在托幼机构引发聚集性疫情。
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的“极限挑战”
病毒侵入人体后,利用表面蛋白(如流感病毒的HA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迅速复制并扩散。免疫系统释放干扰素和抗体反击,但若反应过激,可能引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多器官损伤。
症状“分镜头”解析
上呼吸道“沦陷”:鼻塞如“水泥封鼻”,咽痛似“刀片刮喉”,病毒疯狂破坏黏膜细胞。
全身“警报”:高热(39-40℃)、肌肉酸痛,免疫系统“全军出击”的代谢产物堆积所致。
重症信号:呼吸频率>30次/分钟、血氧饱和度<93%,提示可能进展为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气候变化:病毒的“隐形帮凶”
河南省气象局指出,2024-2025年冬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8℃,导致病毒活跃期有所延长。室内采暖加剧空气干燥,鼻腔黏膜防御力下降,进一步助长病毒传播。
三维防御:打造“病毒防火墙”
1. 免疫“护盾”优先
疫苗接种:中国CDC推荐流感疫苗(每年10月接种)。河南流感疫苗接种率全国较低,亟需提升。
黏膜防护:根据专业医生评估,可以使用鼻腔喷雾免疫剂(如干扰素喷雾)可阻断病毒附着,降低感染风险。
2. 切断传播“链条”
口罩选择:公共场所佩戴防护口罩(过滤效率≥95%)。
手部消毒:接触门把手、电梯按钮后,用含75%酒精的免洗凝胶搓洗20秒。
3. 环境“净化升级
通风策略:每天开窗3次,每次≥30分钟,稀释室内病毒浓度。
空气消毒:使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CADR值>350m³/h),可灭活空气中90%的病毒颗粒。
再次提醒
若出现持续高热(>3天)、呼吸急促或意识模糊,请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抗生素(对病毒无效),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奈玛特韦/利托那韦)。
科学防护,守护每一口呼吸!
(数据来源:中国CDC官网、河南CDC官网)
/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