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肠胃出现不适症状时,众多患者往往会倾向于选择胃肠镜检查,因其乃是目前诊断胃肠道疾病最为精确、可信的手段。然而,胃肠镜检查报告中所包含的图片以及大段的描述性文字,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普通人士而言,理解起来颇具难度。故而,对于一般人群而言,在查看胃肠镜报告时,首要关注的应当是位于报告底部的诊断(或诊断意见)部分。
一、胃镜常见术语
1、慢性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伴发肠化生和息肉属于发展为胃癌的高危因素。鉴于此,一旦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务必积极开展治疗并定期复查。萎缩性胃炎依据炎症的严重程度可划分为 4 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在报告中分别以 0/-、+、++、+++ 予以表示。
2、肠上皮化生
其是指胃黏膜在遭受损伤后的修复进程中,出现了类似于小肠、大肠上皮细胞的组织。在此过程中,原本的胃腺体被类似肠道的腺体所取代,鉴于其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联,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3、上皮内瘤变 / 异型增生
这属于一种癌前病变,相较于前两种情况更为严重,意味着部分细胞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异。若进展至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阶段,则距离癌症仅一步之遥,此阶段亦可称之为早癌。
4、腺瘤性息肉
这是胃息肉中存在一定癌变风险的类型,具体可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腺瘤。
无论胃镜报告呈现上述何种情况,患者在获取报告后均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专业医生会依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制定适宜的治疗与随访方案,以有效预防癌变的发生或者延缓癌症的进展。
此外,若胃镜报告显示 “未见明显异常” 或 “慢性浅表性(或非萎缩性)胃炎”,其中 “未见明显异常” 表明胃部状况基本正常。而部分患者的诊断虽包含 “胃炎” 字样,但若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且无显著不适症状,在临床意义上基本等同于正常状态。
二、肠镜常见术语
1、息肉
息肉是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通常呈良性表现,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发生恶变,具体性质需依据病理活检报告确定。在肠镜报告中,会对所发现息肉的数量、大小以及形态特征等进行详细描述。
2、高危性息肉(易癌变)
具备以下特征的息肉属于高危性息肉:息肉数量大于三个;息肉直径大于 1 厘米;病理结果提示为绒毛状管状腺瘤;病理提示存在不典型增生。据目前研究表明,70% - 95% 的大肠癌起源于腺瘤性息肉。
3、肿瘤
癌前病变:是指处于正常组织与恶性组织之间的过渡性病变,并非恶性肿瘤本身。其本质为异常细胞增生,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癌症。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通常被认定为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一般而言,恶变可能性大于 20% 的病变才被纳入癌前病变范畴,但并非所有癌前病变都会必然演变为癌症。
原位癌:特指黏膜上皮层的非典型增生,病变累及上皮全层,但尚未突破基底膜向深部浸润生长。正是由于原位癌尚未发生浸润和转移,若能早期发现并及时予以切除或采取其他恰当的治疗措施,理论上完全能够实现治愈。
4、溃疡性肠炎
其病变通常起始于结肠远端(如直肠、乙状结肠),随后逐渐向结肠近端蔓延,以左半结肠较为多见。病变部位的黏膜血管纹路消失,黏膜质地脆弱且易于出血,伴有脓性黏液分泌,黏膜呈现颗粒样改变,同时存在糜烂或多个形状不规则、大小深浅各异的溃疡,表面覆盖有黄白色或血样渗出物。
5、肠壁增厚
表现为结肠壁的厚度增加,其成因可能是炎症性疾病、肿瘤、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此外,直肠壁水肿、缺血等情况也可导致肠壁增厚。
值得注意的是,无症状是消化道早癌的显著特点之一。倘若等到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后才进行检查,此时肿瘤往往已进展至中晚期阶段。基于此,张树新主任建议,40 岁之后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45 岁之后则需定期开展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