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有一个著名的一气周流理论,上心下肾,左肝右肺,脾在中央,上下左右构成一个圆,五脏六腑的气机运行遵循左升右降的模式,进行升清降浊,则身体康健。
而胃寒就会导师脾胃的气机升降失常,一旦升降失常,那么,以肾为起点,在肝处升发,于肺处下降,以心为终点的运转就会变得混乱,从而导致百病丛生。
纵观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大多数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很快,生存压力比较大,饮食也不规律,熬夜更是家常便饭,正是由于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现在得胃病的人是越来越多,俗语说,十人九胃,指的就是10个人当中会有9个人都会跟胃病沾边。
什么是胃寒?
今天我们要来分享一下,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胃寒这件事,稍微有点养生常识的朋友都知道,是药三分毒,用药物来调理胃寒,对身体的伤害会比较大,况且一般的胃寒还没有到实质性病变必须要用药的阶段,从综合来看,胃寒最适合的调理方法就是艾灸。下面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胃寒?要调理好胃寒,打好这场保胃战,艾灸时又应该如何来选穴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胃寒?胃寒主要是肠胃血气不足而产生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为胃纳不佳,不消化,脘腹胀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胃寒除了一般的胃痛表现外,很多人在胃的部位会比较怕冷、喝冷水的时候会很不舒服、喝温水则身体舒适一些,天气越冷病情越重,有的女性朋友还会伴有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为什么会胃寒?
脾虚胃寒症状一般以脾阳虚为主,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食物、劳累过度、或久病体虚或思虑过度伤脾等所致。
夏天的时候,很多人喜欢喝冰镇冷饮,喝下去以后,你的胃内所有的血管剧烈收缩,胃部需要的气血就会急剧增加,心脏和脾脏就必须调动大量的血来帮助它,另外还要用自身的热量来温暖冷饮,久而久之,就转化成了寒、寒又转化成痰湿积存在了脾胃当中。因此,过量的进食冷饮、生鲜果蔬是导致胃寒的最主要原因。
艾灸调理胃寒如何选穴?
大家都知道,艾灸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温补阳气、散除寒湿。简单来说,胃寒就是冰,而艾灸就是火,火融化冰,艾灸克制胃寒!
艾灸治疗胃寒,主要是温中祛寒,因为艾灸祛寒不只是皮肤表层驱寒这么简单,艾灸的热力具有超强渗透力,可深入胃部祛除寒湿之气,同时,艾灸的热力能循走经络,把因寒造成的冻结及淤血都化掉,使气血运行通畅,化解疼痛。
古人曾经说过,脾胃是后天之本: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常脾胃并称。中医的脾胃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就生理和病理而言,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的范畴。因此我们在艾灸调理胃寒时,需要同时选取胃经和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两者相辅相成,同时来保护我们的脾胃健康。
中医上常用募穴治阳证;俞穴常用来治疗阴证。阴证是指脏病、寒证,虚证;阳证是指腑证、热证、实证。艾灸配穴时,有两种方法用的比较多,一种是原络相配,还有一种就是俞募(一阴一阳)相配法。
人腿的膝盖凹陷下面三寸,这个穴位叫足三里穴,它负责治疗肚腹所有的疾病。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任何病,像胃弱、胃寒、胃痛、胃痛风;西医讲的,胃下垂、胃痉挛这个部位,都要用足三里这个穴来进行治疗。
腹为阴,背为阳,脾俞、胃俞是脾和胃的背俞穴,是阳气进入身体,到达脾胃的主要通道,调理胃寒他们也是首当其冲的重要穴位。
中脘穴可以说是胃病万能药,“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艾灸中脘穴可宁神和胃、降低胃火、抑制食欲。
中脘穴处于胃的中部,对应的正好是幽门的位置,艾灸中脘穴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胃寒必灸,可直接取到直接温胃的作用。
冲阳穴是胃经的原穴,专门管理胃的。在脚背上艾灸冲阳穴,可以让足阳明胃经里的艮土之气运行顺畅,也就能保证胃里面的气息供应正常,具有暖胃、护胃的功效。
梁丘穴是胃经的郄穴,大家都知道,无论哪条经络上的郄穴,都扮演着一个急诊科医生的角色。因此梁丘穴且善治本经急性病,比如急性胃痛、痉挛等等。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健脾养胃的效果比其他穴位都要好。太白穴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胃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其还能缓解食欲不佳、腹胀。
丰隆是化痰第一要穴,它是胃经上专门联络脾的穴位,脾与胃是相表里的,所以丰隆穴跟脾脏的关系很密切,经常艾灸丰隆穴,脾脏健康了,胃寒的症状自然也就消失了。
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这个穴位的作用是抑制胃酸的分泌,有胃病的人,有一种病症就是胃酸分泌过多,艾灸调理的效果就会很好。当然调理胃寒自然也就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