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暑人数增多?医生建议:高温天吃冰解暑,这几件事需谨慎避开
创始人
2025-07-23 21:09:37
0

盛夏酷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笼,仅仅五分钟,汗水便能浸透衣衫。今年的太阳格外“凶猛”,中暑人数激增,医院急诊室更是人满为患。如何在这酷暑中安全度夏,如何饮食、着装、避暑,避免身体“罢工”,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最近接诊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建筑工人,他上午还在工地上挥汗如雨,中午就被送来医院,全身湿透,意识模糊,体温竟高达40.5℃,这并非普通的“热着了”,而是典型的重症中暑,若非及时送医,后果不堪设想。许多人认为中暑仅仅是头晕出汗,其实它远比你想象的严重得多。

中暑,这个看似轻描淡写的词语,在医学上却有着明确的等级划分,轻重程度各异。最常见的是先兆中暑,症状包括头晕、乏力、恶心、大量出汗等。只要及时休息和降温,通常问题不大。但若持续处于高温环境下暴晒或劳动,体温调节系统便可能“崩溃”,发展成热痉挛、热衰竭,甚至危及生命的热射病。其中,热射病尤为凶险,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

人体拥有一个天然的“空调系统”,主要依靠皮肤散热和汗液蒸发来调节体温。然而,当外界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或风力不足时,汗液蒸发效率会显著下降,热量如同被困在锅中,无法散发。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儿童,由于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出现体温异常升高。

我常说,中暑并非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反应。一旦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便可能波及神经、循环、消化等多个系统。有些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凝血功能障碍,这些远非“喝点水、吹吹空调”所能解决。

预防中暑,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多喝水”,这固然重要,却并非全部。高温环境下,尤其是剧烈运动出汗后,体内不仅流失大量水分,还损失了大量的电解质。如果只补水不补盐,反而容易导致低钠血症,加重头晕乏力症状。此时,应适量饮用淡盐水、含电解质饮料,或食用西瓜、黄瓜等富含水分和钾元素的水果蔬菜。

有人问:“天气这么热,吃根冰棍行不行?”我的回答是:可以,但别指望它能预防中暑。冰棍虽然能短暂降温,但大多含糖量高、冷刺激强,肠胃功能较弱的人,吃多了反而容易引发胃痛、腹泻等问题。与其狼吞虎咽几根雪糕,不如慢慢饮用凉白开。

着装方面,建议夏季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有助于身体散热。许多年轻人喜欢紧身T恤,汗液无法及时蒸发,反而加剧了闷热感。有些人为了防晒,身穿黑衣黑裤在烈日下暴走,这无疑是给自己“加热”。

防暑的关键在于避开高温时段。每天中午11点到下午3点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段时间尽量避免外出。如必须外出,务必做好防晒和防暑准备,例如戴遮阳帽、墨镜、携带饮用水,最好备一把小折扇或便携式电风扇。

有些人在家中为了图凉快,将空调温度调至18℃,一边吹空调一边吃冰镇西瓜。这种“极端降温”方式反而会给身体带来负担,容易导致感冒、头痛、肌肉僵硬等问题。尤其老人和孩子,室内空调温度建议控制在26℃左右,既能降温,又避免受寒。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在高温天气更容易发生意外。这类人群血管调节能力较差,加上药物作用,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情况。每年夏季,都有不少这类患者因忽视高温危害而送入急诊。

夏季进行高强度运动,如跑步、骑行、打球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十分危险。身体本就处于高负荷状态,剧烈运动后出汗更多,体温升高,极易引发热痉挛或热衰竭。运动应选择清晨或傍晚,避开中午的高温时段。

中暑并非毫无预警。突然感到头晕、恶心、乏力、心跳加速等,都是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提醒你应立即停止活动休息。若置之不理,后果可能远不止中暑那么简单,甚至可能导致器官衰竭或休克。

我曾接诊过一位年轻女孩,她在健身房高温环境下连续跳操两小时,突然晕倒,送医时血压极低,口唇发紫,体温高达41℃。经过一夜抢救才脱离危险。她平时身体健康,却忽视了环境温度、运动强度、补水节奏等关键因素。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中暑是热量积聚超过身体代谢能力的过程,并非单纯的“晒太阳”。因此,即使在室内阴凉处,也可能发生中暑。厨房、工厂、密闭车厢等场所,虽然没有阳光直晒,但通风不良,同样会导致热量积聚。

中医理论认为夏季中暑多因阳热过盛、汗出过多、气阴两伤,这与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例如头晕、乏力、口渴等症状。虽然治疗方法不同,但在预防中暑方面,中医和西医都强调避暑纳凉、调养身体。

预防中暑不仅是个人的责任,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例如城市绿化、遮阳设施、公共休息点的建设,都能有效降低高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老旧小区、工地、学校等场所更需要有针对性的防暑措施。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中暑是一种可预防的急性疾病,但一旦发展严重,却可能危及生命。与其等到身体崩溃,不如提前改变生活习惯,做好防暑措施。

健康声明:本文所提及的症状或机制为相关疾病的可能表现形式,但也可能来源于其他疾病,不能作为确诊标准。如有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建议自行判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1]王晓丽,张文静.高温环境下中暑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策略综述[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2):987-992.[2]李强,周丽.高温作业引发的热射病临床特点及救治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33(05):411-415.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喝白开水也能“中毒”?一老人喝... 在日常生活中,喝水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却也是关乎人体健康的大事。 水乃生命之源,但很多人不知道,看似...
扎西德勒!14名雪域小天使抵郑... 本报讯(记者 吴文可 文/图) “扎西德勒!扎西德勒!”7月21日下午,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那曲市红十...
肿瘤科中医刘征利:靶向药耐药后... 大家好,我是刘征利,从医60余年的中医肿瘤医生。门诊中常有患者问:“靶向药耐药了,中医逆转耐药有依据...
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于党史馆中感... 7月16日,川北医学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探古蜀秘宝,暖广汉桑榆”赴广汉三下乡实践团队全体队员,怀揣...
长了息肉、结节……医生提醒:少... 不少人体检时候会查出息肉、结节,非常关注生活中应该怎么吃,需不需要特别忌口。那么,饮食上应该注意些什...
甲减不可小觑,这些并发症你知道... 甲减,也就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在咱们生活中并不少见。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大约有超过 3 亿人患...
高血脂不能吃香菜?医生提醒:除... "医生,我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说高血脂患者不能吃香菜,我平时凉拌黄瓜最爱放香菜了,这可怎么办?"这是前几...
商丘市中医院举行第七届“夏季养... 7月14日上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商丘医院(商丘市中医院)举行第十六届“冬病夏治节”暨第七届...
医生警告:胰腺炎最早信号之一,...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交响乐团... 7月22日大暑节气当天,一场由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与上海交响乐团跨界打造的“五音能量场,暗香随弦动”音乐...
大汗后不要立即对着空调风扇猛吹... 最近全国多地开启“蒸笼模式”,空调或风扇成了必备用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从高温的室外走进凉爽的室内,...
甲减会遗传吗?这篇文章给你讲明... 在当今社会,甲状腺疾病越来越常见,其中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更是不少人关注的焦点。很多患有甲减的朋...
杨淑莲医生:血小板涨不上来?做... 血小板就像身体里的 “修补工”,负责止血和修复血管,一旦数量不足,身体就容易出现淤青、出血难止等问题...
原创 直... 在情感的广袤森林里,爱曾如参天大树,枝繁叶茂,为彼此遮风挡雨。两人携手漫步其间,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寸...
甲状腺健康与头发紧密相连,白头... 在生活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刚过三十岁,发际线安然无恙,鬓角却已悄然生出几根白发;而有...
打工人心理健康指南:给心灵充充... 天天被 996、KPI 追着跑,还要处理各种职场人际关系,现在的打工人真是太难了!世界卫生组织都发话...
以色列首次承认兵力短缺,内塔尼... 周一,希伯来语《马里夫》日报称,以色列军队首次承认,在加沙地带持续的战争中,其部队出现了严重消耗。 ...
原创 男...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感情中的冷处理往往意味着关系的终结,尤其是当一方突然不再联系,人们很容易默认这是分...
解析卵巢功能差还能怀孕吗?怀孕... 解析卵巢功能差还能怀孕吗?怀孕可能+科学调理方案! 解析卵巢功能差还能怀孕吗?怀孕可能+科学调理方案...
吃氨氯地平,却吃出脑梗?医生叹... "医生,我天天按时吃氨氯地平,血压也控制得挺好,怎么还会突发脑梗?"67岁的王大爷躺在病床上,满脸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