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食疗常被人们误解,其一,认为所有中药都可入膳。其实,并非所有中药都适合日常食用,如毒性较大的砒霜等绝不能用于食疗。其二,认为食疗能替代药物治疗。一些病症仅靠食疗可能难以达到根治效果,必须配合药物治疗,否则会延误病情。其三,片面追求名贵药材。像人参等虽珍贵,但并非人人适合,若体质不当,可能适得其反。其四,过度依赖单一食疗方。不同体质、病症需要不同的食疗搭配,不能仅凭单一方子长期食用,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其五,忽视食疗的科学性。随意搭配食材或中药,不遵循中医的理论和配伍原则,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寒热失调等。因此,在进行中医药膳食疗时,应理性看待,遵循专业中医的指导,避免陷入这些误区,以确保其安全有效。
误区一:药食同源,所以食物都可以治慢性病。
食物、保健品和药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效力”不一样。
食物性质平和,其中含药性成分少,这样才可以作为食物日常食用。如果一种食品吃几天就让人感觉血脂、血压明显变化,这种东西能成年累月吃吗?敢随便多吃吗?事实上,越是“效用”明显的食物,越是要小心对待,不能过量,不能吃错了体质。而米、面、青菜、苹果这样的食品人人都能吃,正是因为它们性质平和,没有那么强的“生理调节”作用。所谓饮食养生改善体质,通常都是长期食用才会明显见效,而很少是三天两天就有明显效果。
保健品往往是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和药性成分的浓缩产品,它改变人体功能的“效力”就会强一些,而且不能受到其他食物成分的制约。如果用对了,固然有利于健康,但一旦用错了,也可能“跑偏”而带来副作用。
比如说,豆腐含大豆异黄酮,但它男女老少皆宜,大豆异黄酮胶囊就不一样了,孩子和男人绝对不能随便吃,即便中老年妇女也不是人人适合。
药品则效用更强,改变人体代谢的能力更强,而且它们的意义就在于短期见效。吃一周两周都不见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吃错药、吃错剂量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很多人经常问我:我吃中药西药都治不好,你说说吃什么食品能治好?这种期待,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普通食物没有那么强的效用,除非长期调养。这里不是否定食物调整能改善很多疾病,而是想说,饮食养生是长期的功夫,可是浮躁的现代人恐怕已经等不了一两个月的时间,不要说终生的养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