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我们日复一日、自以为无伤大雅的习惯,其实正在悄悄地损害着我们宝贵的听力。而听力一旦受损,往往是永久性、不可逆的。
这5个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伤耳习惯,快来看看你中了几个?

习惯一:用力擤鼻涕
常见场景:感冒时,捏紧两侧鼻孔,猛地用力。
伤耳原理:当你同时紧闭两侧鼻孔并用力时,鼻腔内的压力会急剧升高,带着大量细菌和病毒的鼻涕就有可能被逼进中耳腔,引发急性中耳炎。
✅ 正确做法:
身体前倾,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微用力擤出对侧的鼻涕。然后再换另一边。动作一定要轻柔。
习惯二:用硬物掏耳朵
常见场景:用指甲、发卡、金属挖耳勺,甚至棉签。

伤耳原理:
✅ 正确做法:
耳屎(耵聍)通常会自行排出。只需用湿润的毛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即可。如果确实形成栓塞,请及时就医。
习惯三:长时间戴耳机,音量过高
常见场景:通勤路上、深夜熬夜,戴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音量高到周围人都能听见。
伤耳原理:长时间、高强度的声音会直接损伤内耳的毛细胞。
✅ 安全守则:
习惯四:经常出入高分贝场所
常见场景:KTV、酒吧、Livehouse、健身房操房、电影院。
伤耳原理:这些场所的噪音水平普遍超过85分贝(相当于繁忙城市的交通噪音),有的甚至超过100分贝。在这种环境下待上半小时,就足以对听力造成暂时性阈值偏移(短暂听力下降),长期暴露则会变成永久性损伤。
✅ 保护措施:
偶尔娱乐无妨,但尽量远离音响源。如果可以,佩戴专业的防噪音耳塞。给耳朵一些休息和恢复的时间。
习惯五:忽视耳朵进水
常见场景:游泳、洗澡后,感觉耳朵里有水,甩两下就不管了。
伤耳原理:耳道是一个温暖潮湿的环境,积水长时间停留会软化耳道皮肤、浸软耵聍,为细菌和真菌的滋生提供“温床”,极易引发外耳道炎,俗称“游泳耳”,症状包括瘙痒、疼痛、流脓。
✅ 正确处理: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你能立刻行动起来:
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具体症状,请及时就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