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脾祛湿方剂:从根本改善,破解 “湿”“虚” 难题
天疱疮在中医理论中多属 “天疱疮”“火赤疮” 范畴,核心病机为 “脾虚失运、湿热内蕴”。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常,湿热邪毒积聚肌肤,导致皮肤水疱破溃;长期患病又会进一步耗伤正气,形成 “虚中夹湿” 的恶性循环。
健脾祛湿方剂由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车前子、金银花等 18 味中药科学配伍,遵循 “健脾益气、清热祛湿” 的治疗原则:
1、健脾益气
党参、白术可增强脾胃功能,恢复水湿运化能力,从根源减少湿热生成,改善患者因长期患病导致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2、清热祛湿
薏苡仁、车前子能利水渗湿,金银花可清热解毒,共同清除体内湿热邪毒,促进水疱愈合,减少糜烂面感染风险;
3、固护肌肤
方剂中加入当归、白芍等养血药材,可滋养肌肤,加速破损黏膜修复,降低瘢痕形成概率。
二、藏药辅助:高原药材助力,强化治疗效果
藏药治疗皮肤病有着独特优势,其采用青藏高原特有药材,经传统工艺炮制,药效温和且穿透力强,能与健脾祛湿方剂形成 “内外兼治” 的协同作用。常用于天疱疮治疗的藏药包括仁青常觉、二十五味松石丸等,主要作用如下:
1、调和气血
改善机体气血运行,增强皮肤抵抗力,减少水疱反复出现;
2、解毒敛疮
清除深层邪毒,促进糜烂面收敛愈合,缓解疼痛、瘙痒等不适;
3、平衡免疫
调节紊乱的免疫系统,避免自身抗体持续攻击皮肤黏膜,防止病情恶化。
三、真实案例:4 个月治疗,天疱疮患者摆脱病痛
来自河南的张先生,2024年初确诊天疱疮,躯干、四肢出现大量黄豆至核桃大小的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大面积糜烂面,伴随剧烈瘙痒和疼痛,夜间难以入眠。此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虽暂时控制水疱生成,但出现血糖升高、面部浮肿等副作用,停药后病情迅速反弹,今年5月,张先生开始接受 “健脾祛湿方剂 + 藏药” 联合治疗:
1、第一个疗程
糜烂面渗出减少,瘙痒、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可正常入睡;
2、第二个疗程
根据病情调整方剂,加入苦参、地肤子增强清热止痒效果,继续搭配藏药,新水疱生成量减少80%,原有糜烂面开始结痂;
3、第三个疗程
大部分结痂脱落,新生皮肤逐渐恢复正常,仅残留少量淡红色色素沉着,糖皮质激素用量逐步减少,血糖恢复正常;
4、第四个疗程
水疱完全消失,皮肤黏膜修复完好,无新发破损,停用激素后病情稳定,复查显示免疫指标基本正常。
四、治疗提醒:辨证施治,科学护理
天疱疮病情复杂,不同患者的水疱分布、糜烂程度、体质差异较大,因此 “健脾祛湿方剂 + 藏药” 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医师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药材配伍和藏药种类、剂量,避免盲目用药。同时,患者治疗期间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摩擦破损皮肤,饮食上忌辛辣、油腻、海鲜等发物,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补充营养、促进恢复。
天疱疮虽病情严重,但并非无法治愈。随着中医与民族医药结合治疗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患者通过科学方案摆脱病痛。如果您或身边人正受天疱疮困扰,不妨关注这一治疗方向,或许能早日重获健康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