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突发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被血栓或栓子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所有脑卒中的80%左右。其发病迅速,症状通常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达到高峰;常见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 急性脑梗死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需要及时救治。
一、主要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
2、心源性栓塞-来源于心脏的栓子脱落堵塞脑血管;
3、小动脉闭塞-穿支动脉闭塞,常见于高血压患者;
4、其他原因-动脉夹层、脑血管畸形等。
二、常见症状:急性脑梗死的症状因闭塞部位不同而异,常见表现包括:
· 1、突发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或单个肢体);
· 2、言语不清、失语;
· 3、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
· 4、颅内高压症状(头痛、呕吐);
· 5、血压、心率异常。
三、急救流程:
"快速识别 + 现场急救 + 转运 + 医院处理" 是急性脑梗死急救的完整流程,目标是在黄金时间窗内完成溶栓或取栓治疗。识别症状:使用"FAST"原则,快速识别急性脑梗死-F(面部偏瘫)、A(手臂无力)、S(言语障碍)、T(及时就医)。
四、现场急救:
1、保持患者平卧,头部略抬高;
2、若意识清楚,避免活动,保持安静;
3、若呼吸困难或血氧低,立即给予氧气支持;
4、建立静脉通路:便于后续药物治疗,如溶栓药物rtPA;
5、转运医院:优先送往具备溶栓、取栓能力的卒中中心,缩短"发病到治疗"时间。
五、医院处理:
1、尽快进行CT或MRI检查,明确是否为缺血性急性脑梗死;
2、若符合溶栓标准,立即进行静脉溶栓(rtPA)或介入取栓。
六、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治疗效果取决于发病时间、梗死部位及个体差异,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需结合时间窗和病情严重程度综合选择:
(一)、血管再通治疗(黄金时间窗内首选):
1、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
—阿替普酶(rt-PA)是首选药物,可溶解血栓恢复血流,约30%患者症状显著改善。
—尿激酶适用于部分无法使用rt-PA的患者。
(二)、机械取栓/动脉溶栓(发病24小时内):
适用于大血管闭塞,通过介入手术直接取栓,可显著降低致残率;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可完全逆转。
七、药物治疗(溶栓后或非溶栓患者):
1、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用于非心源性梗死,但需注意出血风险。
2、抗凝治疗:
利伐沙班、华法林等适用于心源性栓塞。
3、神经保护与调脂:
依达拉奉、丁苯酞等保护脑细胞;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
八、支持治疗与康复:
1、早期康复:病情稳定后48小时内开始运动、语言训练,可减少后遗症。
2、并发症管理:脑水肿需甘露醇降颅压,大面积梗死可能需去骨瓣减压。
九、预防策略:
坚持药物治疗 + 控制基础病 + 改善生活方式 是预防脑梗死复发的关键策略。
1、急性脑梗死强调"时间就是大脑":发病后应尽快就医,争取在"黄金时间窗"内接受治疗;溶栓/取栓越早效果越好。
2、坚持服药:即使感觉良好也不能擅自停药。治疗后需长期服药(如抗血小板药、降压药等),并进行康复训练。
3、管理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等必须长期控制。患者应定期随访,控制危险因素。
4、健康生活:饮食清淡、规律锻炼、戒烟限酒。
5、定期随访: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关键指标。
十、关键提示:
1、时间就是大脑:从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越短,恢复可能性越大。
2、现场识别要快:家属或旁人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避免延误。
3、医院选择要准:应送往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4、治疗方案要科学:医生会根据影像学结果、发病时间、患者状态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