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焦虑,让中国人交了多少智商税?
创始人
2025-10-17 09:45:56
0

三伏天已经过去,立秋的微风带来一丝凉意,但暑气未消,年轻人的“逆流养生”热度依然不减:有人顶着烈日晒背,有人钻进汗蒸房暴汗,还有人用热茶替代冷饮……

他们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祛湿”

在社交平台上,#祛湿#话题的浏览量已突破8亿次,18岁~34岁的女性用户是这股潮流的主力军,她们积极分享各种祛湿妙招:从传统的艾灸、晒背,到喝薏米水、吃保健品等应有尽有。

就连新疆吐鲁番的沙地,也因其接近80度的高温成为“祛湿圣地”,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体验。据说,钻进80度的沙土“抽湿”后,痘痘消失了、肩膀不疼了,体重都减轻了几斤。

社交媒体上沙疗祛湿蔚为风尚

人们对祛湿的热情催生了市场的炙热响应。电商平台上,宣称”贴足底排湿毒”的足贴月销过万;超市货架上,标了祛湿功效的红豆薏米水销量直线上升。根据头豹研究院的数据,与祛湿相关的产品市场规模已接近惊人的680亿元。

现代人无处安放的祛湿焦虑,最终汇成了资本的蓝海。然而,这片热潮背后,不禁让人怀疑:70%由水组成的我们,真有那么多湿气需要去除吗?普通人该如何在祛湿热潮中保持冷静,以理性态度追求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全民火热的祛湿运动

在北京东城区的一家中医诊所里,路大夫正在向一位年轻患者解释如何用吴茱萸和肉桂粉自制三伏贴,通过外敷穴位的辛温药材来散发体内的寒湿,这是自古以来“冬病夏治”的经典做法。每到夏季,许多慢性病患者会找到路大夫,借此机会调理身体。

不过,近两年他发现,前来就诊的年轻人愈发喜欢自诊疾病了。“大夫,我想去去湿气”,成了他经常听到的开场白。

尽管现代人作息不规律,缺乏锻炼,体内湿气郁积的可能性比较高,但不少来访者一开口便自我诊断为“湿气重”,让路大夫有些哭笑不得。他举例:“上周遇到一个小伙子,各项指标都正常,也没有明确的不适,偏偏觉得自己‘湿气重’。”

关于祛湿的观点可谓众说纷纭

“有调养身体的意识是好事,但很多人把湿气当成了万能解释。”路大夫指出,传统中医将致病的因素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即所谓的“六淫”。自然界四季变化中,任何一种气候异常都可能引发疾病。

“湿气分为痰湿、湿热、寒湿等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他补充道。

比湿气更普遍的,或许是“湿气焦虑”。在现代生活中,许多年轻人一边吹着24小时不间断的空调,一边热衷各类养生,网络上有人调侃:“只要长胖、长痘、失眠,或大便不成型,都能在网上被确诊为‘湿气重’。”

27岁的Zoe是典型的朋克养生爱好者,她在互联网大厂上班,熬夜是常态,三餐靠外卖续命。看似不健康的作息并未妨碍她的祛湿计划,办公桌上的养生壶里永远泡着祛湿茶。今年618还一口气囤了上百张祛湿足贴。“有人说这是智商税,但我觉得有效,贴完后整个人暖暖的,心理上觉得自己变健康了。”

与沉迷祛湿贴的Zoe不同,30岁的范范已经是老“湿人”了。她在祛湿文化浓厚的广州长大,从小便熟悉如何观察舌苔,对湿气的症状烂熟于心。最近,由于回南天的潮湿气候,她感觉脾胃虚弱、小肚子有些鼓胀,认为“湿气又回来了”,刚预约了周末的拔罐理疗。

近年来,范范的生活全面消费降级,唯一没削减的就是祛湿支出。她的记账APP里,最大开销是艾灸和中医调理。“每月花费至少1500元。”她逐一列举:“一次艾灸300元,每个月两三次,加上按摩理疗和保健品,随便一算就过千了。”

在范范看来,祛湿已成为她的兴趣,别人撸铁健身,而自己乐意在保养上投入一些成本。“平日里就盼着周五下班后去做艾灸拔罐,今年的终极目标是去吐鲁番打卡,体验一次真正的沙疗。”

正如范范所说,祛湿逐渐像运动或露营一样,成为一种既能享受其中又能打卡分享的生活方式。根据艾瑞咨询《代际人群养生观念差异观察》,在90、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中,“养生”已经不单纯是健康话题,而是带有娱乐化和社交化属性,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抱着“看到周围人做,我也要试试”的心态。

超过1/3的90后和00后群体,并不反感养生商业化,甚至觉得好玩,图源:艾瑞咨询

养生热潮逐渐从中老年群体蔓延至年轻一代,“祛湿妙方”也不可避免地从传统的厨房小道消息,走进了真金白银的消费市场。

当“祛湿”成为赛道

如今,在社交平台搜索“祛湿”,往往会导向一份标准化的购物清单:祛湿茶、祛湿丸、排湿贴……根据千瓜数据,某社交平台“祛湿”关键词下的相关笔记高达5.71万篇。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10%都是商业推广,预估投放金额已达到706万元。

与此同时,祛湿元素也已经渗透进各类消费品中。只需在购物网站输入“薏米”或“红豆”,便能看到保健品行业的全品类矩阵:茶饮、袋泡茶、冻干粉、药丸、浓缩液;而作为药食同源食材,它们甚至还被做成了饼干、能量棒、面包,甚至冰淇淋。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2269376360199742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2268333450704197

以市场份额最高的茶饮为例,商超饮料货架的C位已经悄然从前几年的无糖茶,换成了标榜“养生祛湿”的红豆薏米、绿豆百合等瓶装水。500毫升一瓶售价6元~8元,依然热销不衰。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虽然无糖、无咖啡因、配料表干净是符合时代趋势的有力卖点,但因减肥、祛湿等养生功效而买单的消费者占据65.5%。

二十年前,“绿豆治百病”的偏方席卷大江南北,最多只是让绿豆价格上涨一倍。而今天,红豆和薏米的市场却已成为一个上亿规模的蓝海。根据CBNData数据,早在2020年,祛湿就已成为滋补类产品中最受追捧的功效。从2019到2023年,祛湿市场的年均增长高达213%。

只要与“祛湿”挂钩,商家似乎就能逆天改命。例如,由于维生素b族缺乏症和湿气症状相似,许多维生素补剂商家将产品标榜为“调理湿热体质”;在日本主打美白功效的薏仁丸和薏仁化妆水,进入中国市场后突然变身为“排湿神器”。

湿气”已成为资本市场的流量密码,也让舆论分化为两个极端:一派将相关产品视为智商税,另一派则乐此不疲地当“小白鼠”。

事实上,“湿气致病”的概念古而有之,可以分为气候潮湿引起的外湿,以及由体质与生活习惯导致的内湿。市面上的大部分产品,大多以利湿为主,旨在让消费者亲眼看到排湿效果,从而获得身心的双重满足。

然而,“湿邪”本身是个复杂的概念,调理思路大相径庭。市场上的祛湿产品高度雷同,大多是经过市场验证的标准配方组合,有时甚至可能引发反效果。比如薏米和红豆的组合,确实有利水渗湿的作用,但对于脾胃虚寒的人,长期摄入反而可能加重湿气,引发乏力或腹泻。

更为关键的是,行业缺乏统一的官方标准,准入门槛较低。当前,宣传祛湿保健功效的产品中,能提供第三方功效检测的不足四成,临床数据更是寥寥无几。

许多主打祛湿的品牌纷纷跟风入局,大多依赖成本较低的贴牌代工。以红豆薏米水品类为例,市面上相关品牌已接近20个,但真正具备自主生产能力的只有4家。体来看,行业仍处于跟风模仿、缺乏规范的初级阶段。

因此,消费者应理性看待祛湿类产品,将其视为保健或日常调养的辅助,而非药物治疗的替代。不过度关注功效宣传、控制开支,或许可以有效规避大部分风险。

“祛湿”在今天,也不单单是一个健康概念,它更承载了情绪上的寄托。长痘、失眠、便秘、情绪低落,甚至夫妻生活不和谐,都可以被归结为湿气的缘故。隐约的暗示悄然滋生:只要去除湿气,这些不愉快便能迎刃而解。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与其说祛湿完全由外界推波助澜,不如说想从中获利的资本、力图借机推动产品销量的商家,以及被健康焦虑驱使的普通消费者,共同促成了这股热潮的兴起。

祛湿焦虑背后,亚健康和情绪价值

养生潮流一直与社会情绪息息相关。

温饱年代,大家注重进补,强调“补虚”;而在物质丰裕后,焦点逐渐转向祛湿祛火,讲究“去多余”。

进入21世纪的头十年,中医养生迎来了第一个高潮。电视台充斥着健康节目,书店里的畅销书层出不穷。张悟本凭一句“绿豆治百病”让中老年人纷纷效仿,而马悦凌则因宣传“生吃黄鳝”引发广泛争论,成为那个时代的“神医”之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健康焦虑悄然兴起。“亚健康”成了许多人日常讨论的热门话题,体检指标一切正常,却总觉得身体不对劲。

这种困惑在现代科学难以找到答案,却在传统医学中找到了治疗方案。《黄帝内经》中提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理念,与当代人的健康焦虑高度契合。再经过各路专家的二次演绎,人们误打误撞地经历了一场偏方与焦虑齐飞的健康教育浪潮。

等到90后和00后逐步走上社会舞台,亚健康的焦虑没有减轻,反而愈加严重。但与前辈不同的是,他们不仅是在消费主义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也是习惯于遵守和制定SOP的一代。因此,年轻人不仅希望了解身体不舒服的原因,更渴望获得明确的步骤和治疗方法。

在众多中医养生的概念中,“祛湿”脱颖而出。相比模糊的“滋阴”或“壮阳”概念,湿气不仅直观,还具备明显的体验感。流汗和排泄这些肉眼可见的代谢产物,在某种程度上都能被视作祛湿,这使得它更容易被消费者理解和接受,也便于商家的营销。

面对日益增长的祛湿焦虑,如何避免陷入营销陷阱,路大夫给出建议:“首先,不要轻易在网上自我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寻求专业医生的辨证施治。中医祛湿的核心在于改善身体的运化功能,让湿气不易再生,这不是依靠一两样网红产品就能迅速见效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高血压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已成为现代社会中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高血...
日本宣布进入流感大流行期!“可...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据《自然》,鉴于已有几千人感染流感病毒,日本卫生部门日前宣布全国进入流感大流行期。...
原创 如... 你可能不想在出门前检查家里门锁,但是就是忍不住?这到底是为啥? 你叫了一个网约车,师傅给你打电话还催...
中华名医号|三招教你食补调养脾... 央广网北京10月18日消息 (记者 秦立玲)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尤其对脾胃虚弱者来说,更是三分靠...
HPV 持续阳性,不只是癌症风... 提到 HPV 持续阳性,很多人首先想到宫颈癌,但实际上,这种病毒持续感染带来的危害远不止于此。除了可...
2025年10月推荐太仓专业牙... 推荐指数:9.9 诚信指数:9.5 品牌指数:9.8 搜索指数:9.5 行业品牌榜推荐指数:9.7 ...
河南援疆前指召开第十一批河南援... 10月12日上午,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召开第十一批河南援疆干部人才全体会议。哈密市委副书...
不宁腿会有哪些困扰呢? 心理负担,情绪失控 持续的不宁腿症状以及由此引发的睡眠问题,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极大的负担。患者可能会...
生病了吃什么?医生和厨师的暖心... 当身体发出不适信号时,饮食不仅是补充能量的手段,更是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剧烈咳嗽、严重感冒还是...
原创 花... 秋季正是花生大量上市的时候,新鲜的花生带着泥土的清香,不管是煮着吃、炒着吃还是凉拌,都别有一番风味。...
长三角干细胞储存公司 长三角干细胞储存公司:守护生命健康的科技先锋 引言 在当今医学快速发展的时代,干细胞储存成为了备受...
结节反复生长后,中药如何让他稳... 咳嗽半年,查出早期肺癌 2020年1月,江苏徐州的老烟民初师傅开始频繁咳嗽。起初以为是换季感冒,可止...
慢性乙肝患者哪些行为会加重病情... 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进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不良行为可能会显著加重病情,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水果养生不可小觑,在秋天显得很... 秋季气候干燥,空气湿度普遍降至40%以下,加之昼夜温差增大(可达10-15℃),人体水分蒸发加速,易...
原创 5... 在2026年美加墨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的小组赛中,K组迎来了一场焦点对决。世界排名第137的拉脱维亚在...
感染低危型HPV长疣,自己涂药... 提到 HPV(人乳头瘤病毒),很多人会先联想到高危型病毒与宫颈癌的关联,却忽略了低危型 HPV 感染...
在减重期间怀孕了,孕期还能继续... 孕前肥胖的孕妈 孕期能减重吗? 01 肥胖孕妇孕期能减肥吗? 即使是肥胖的孕妇在孕期也不主张减肥,...
从医学世家走出,李征医生“痹病... 在当代中医风湿病学领域,李征医生作为一位备受瞩目的治疗风湿免疫的中医专家,以其融贯中西的学术背景和承...
红薯立大功,医生研究发现:红薯... 红薯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就是一种便宜、普通、甚至有点“土”的食物。但在医生和营养专家眼里,它其实是一种...
原创 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得了肺癌意味着“要命”的大事,好像只要听到这个病名,就像是听到了判刑。但真相比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