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教育事业十余载,我教过的学生如繁星般散落各行各业,而Lora,那个曾就读高职护理专业的姑娘,却是最特别、最让我时常念起的一个。她毕业离校多年后,一句“老师,我想你了”,瞬间将我拉回到多年前初见她时的课堂。
初遇课堂:一席话点亮迷茫
彼时,Lora刚从初中毕业,考入我校高职护理班,我是她的医学遗传学任课老师。第一节课开场,我看着台下略显拘谨、眼神里藏着茫然的孩子们,缓缓说道:“高职学历或许只是一个较低的起点,但绝不是成就的终点。若能在五年在校时光里掌握一门专长,未来照样能走出精彩的逆袭路。除了深耕护理专业,要是能把英语学好,这门语言甚至能成为改变人生的钥匙。”
这番话,竟成了Lora迷茫时的“救命稻草”。她后来跟我坦言,那时的她正陷在深深的困惑里:不喜欢护理专业,对未来一片茫然,课堂上总提不起劲,连坐姿都透着无精打采。可听到“英语能改变人生”时,她眼前突然亮了,中考时,她唯独英语拿了A,心底本就藏着对这门语言的偏爱。
下课后,她攥着课本快步追上我,手指微微用力捏住书页,眼神里满是期待又带着不确定:“老师,英语真的能让我的人生不一样吗?”我笃定地点头,给她讲了许多普通人靠英语突破职业边界、改写命运的故事:有护士靠英语出国当了护士长;有职员凭英语能力获得外派机会……。听完我的话,她攥着课本的手紧了紧,语气格外坚定:“我也要靠英语改变自己的人生!”我看着她眼里重新燃起的光,轻声回应:“你一定可以。”
英语逐梦:从四级“奇迹”到六级“挑战”
深知高职生英语基础薄弱,不少学生连基本的语法都没吃透,我后来常利用下班后、周末的业余时间,在教室里给他们补英语。Lora总是最早到教室,坐在第一排正中间的位置,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连我随口提的词根词缀都不放过,眼神从未离开过黑板。
她的进步快得惊人:实习前,她竟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要知道,这在我校堪称“奇迹”,即便高中毕业后考入的大专生,四级通过率也不足5%,高职生能过英语三级的都寥寥无几。我由衷地向她道贺,没想到她紧接着抛出一句更让人意外的话:“老师,毕业前我要过六级!”
虽然心里觉得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六级对词汇量、听力的要求远高于四级,大部分本科生都没通过六级考试,但若拒绝,恐怕会浇灭她的热情。我还是笑着拍了拍她的肩:“加油,Nothing is impossible!”
RN插曲:无心插柳的“意外收获”
有一次,Lora跟我说,将来若真做护士,想去国外工作,看看更广阔的世界。我先为她的志向开心,随即坦诚道:“出国做护士,得先过国际注册护士资格考试(RN),那可是医学界难度排前三的考试,全英文出题,还要懂国外的医疗体系。”
我把RN备考“圣经”——《Saunders》发给她,让她先试试自学,看看能不能适应难度。可没过几天,她红着眼眶来找我,声音带着失落:“老师,我放弃了。医学英语我一点基础都没有,教材上的专业词汇根本看不懂;问了培训班,几万块的学费我实在承担不起……”看着她垂下去的脑袋,我不忍让她的期待落空,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那我亲自教你!别忘了,我可是985全英班毕业的高材生,医学英语这块,我当仁不让!”
如今想来,这段插曲也算“有心栽花花未放,无心插柳柳成荫”。Lora后来虽未走上护理路,没参加RN考试,但我后来在网上教的二十几位国内外护士里,竟有近十人靠我当时教Lora的“词根词缀记忆法”“场景化翻译技巧”等独特备考方法顺利通过了RN考试,有的去了美国当护士,有的去了澳洲,同样用英语改写了人生轨迹。
实习日常:把“英语”刻进生活里
Lora去医院实习后,我们也经常联系。她会在休息时给我发消息,分享实习里的“小成就”:
宿舍室友的墙头贴满偶像海报,她的墙上却贴满了我发给她的医学英语词根词缀表,每天睡前都要对着墙背10个词根,比如“cardio-(心脏)”“neuro-(神经)”“-itis(炎症)”;医院来了外国专家参观,护士长知道她英语好,让她全程陪同翻译,从科室介绍到设备讲解,她都没卡壳,结束后专家还夸她“专业又流利”;她把每天遇到的问题记在小本子上,比如“静脉输液”的英文怎么说,攒到休息时一起问我,本子上写满了红笔标注的修正和笔记。
每次听到这些,我都忍不住狠狠表扬她,也为她把“英语”真正刻进生活里,一步步靠近目标而开心。
双重逆袭:护士证与六级的“双丰收”
实习结束后,Lora回校准备护士资格考试,这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饭碗证”,同时也没放下六级备考。为了专心学习,她特意在学校附近租了间10平方米的小房子,每天早上6点起床背单词,白天刷护士资格证真题,晚上练六级听力,直到深夜11点才休息。
那段时间,她偶尔会跟我吐槽“鸭梨山大”,但从不说“放弃”。最终,“意外”真的发生了:她不仅顺利拿到护士资格证,还高分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这成绩,在我校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今学校已停招高职生,这份高职生“既拿专业证、又过六级”的纪录,也成了独一份的纪念。
人生新篇:从猎头到留学生的“跨界”
Lora工作后,我们的联系渐渐少了,但我总能从零星的消息里知道她的近况:
她没去医院当护士,而是凭着英语的优势,进了一家猎头公司,专门为学校挖外教,她曾自豪地跟我说“月薪最高过三万,比同届做护士的同学高好几倍”;工作几年后,她突然找我帮忙写英文推荐信,她要申请国外大学,想转行学多媒体技术,“想试试更喜欢的领域”。
天道酬勤,她最终成功考入马来西亚的亚太科技大学,还骄傲地告诉我:“老师,我是大陆第二个以高职学历申请成功的学生!他们说我的英语水平和工作经历,比很多本科生还亮眼。”毕业后,她又远赴美国,在纽约找了份多媒体设计的工作,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一句“想你了”:师者的平凡与不凡
前几天,微信聊天窗口突然弹出她的消息:“纽约天气不错,阳光很暖,可我今天心情不好,还哭了。”我急忙问她怎么了,她的回复简单却让人动容:“老师,我整理旧物时看到了当年你给我的词根词缀表,我想你了!”
常有同事或朋友说,我是Lora的“伯乐”,可我总觉得,自己不过是做了一名师者该做的事:在学生迷茫时递一束光,在他们奋进时加一把劲,把学识揉进方向指引里,帮他们看清“原来自己还能这样活”。
真正了不起的,是Lora自己,她抓住了那束“英语”光,凭着韧劲一步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而她的故事,也让我更懂“师者”二字的重量:不仅是学识传承,更是点亮他人前行的灯,哪怕这灯只是一句话、一堂课,也可能照亮学生一生的路。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丁福
(本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上一篇: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不听劝?
下一篇:夏秋之际就吃它,清热美容还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