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早餐,究竟会对全天血糖产生怎样的影响?近期,一项相关研究给出了明确结论:与高碳水化合物早餐相比,选择低碳水化合物早餐的人群,全天血糖状态更为平稳。那么,哪些食物可归为低碳水早餐范畴?又该如何科学搭配早餐呢?
01早餐换种碳水,血糖更稳
这项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研究,将参与试验者清晰划分为 “低碳水早餐组” 与 “高碳水早餐组”。两组早餐的热量标准一致,均为 450 千卡,但在核心营养构成上却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与食用高碳水化合物早餐的人群相比,摄入低碳水化合物早餐的人,全天血糖调控效果更优:不仅餐后血糖的峰值明显降低,血糖波动的幅度也更小,更重要的是,在一天中的其他时段,他们还会自然倾向于摄入更少的总热量。
02早餐为何影响全天血糖?
应急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王凯亮解释道,早餐的关键作用在于 “打破人体夜间的禁食状态”。
在经历 8~12 小时的空腹后,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会出现暂时性下降 —— 此时若摄入高碳水化合物食物,血糖很容易出现 “飙升” 情况。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种血糖飙升的幅度会更大,且持续时间更长;同时,早餐后血糖上升过快,还可能引发午餐前的 “反应性低血糖”,进而导致人们在午餐时不自觉地增加摄入量。
而之前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一顿富含优质蛋白质、健康脂肪和膳食纤维的低碳水化合物早餐,能有效避免餐后血糖 “过山车” 式的剧烈波动,同时还能改善并长期维持全天的胰岛素敏感性。
背后的原理主要有两点:一方面,低碳水饮食从源头减少了 “直接升高血糖的物质”,从根本上降低了血糖波动的风险;另一方面,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能延缓胃的排空速度,减慢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与吸收进程,让血糖上升更平缓。此外,低碳水早餐中常见的高纤维食物,还能提供持久的饱腹感,帮助人们减少中途不当加餐的频率,同时避免下一餐因过度饥饿而出现 “暴食” 情况。
03一顿好早餐,4种食物不能少
我国人群的饮食模式很难达到严格意义上的“高脂低碳水”模式,建议可以从早餐少吃主食开始,或用粗粮、杂粮替代。
可以采用“低碳水+高蛋白+健康脂肪”的组合来进行早餐搭配,比如1杯奶/豆浆+1份蔬菜+1个蛋+适量慢碳主食(玉米、南瓜等)的组合,这样既考虑了营养均衡,又注重血糖稳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早餐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动物性食物和奶豆坚果四类食物。
谷薯类食物
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和能量,可以选择红薯、全麦馒头、杂粮饼、杂粮粥等。
肉蛋类
主要提供优质蛋白质、矿物质和脂溶性维生素。
可以选择水煮蛋、蒸蛋羹、煎蛋、炒蛋、荷包蛋等,少吃培根、香肠等加工肉制品。
奶豆坚果类
大豆和坚果富含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和多种植物化学物;奶制品在提供优质蛋白质的同时,还是补钙的最佳来源。
可以喝牛奶、豆浆,也可以用豆腐干、豆腐丝等拌个凉菜。
坚果类可以当作早上的加餐吃,也可以放在杂粮粥里,或撒在蔬菜沙拉里增加香味和口感。
蔬菜水果类
主要提供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
蔬果类一般推荐拌个小凉菜或加入汤面米粉等食物中,果蔬汁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要现榨现喝,以保证蔬果中抗氧化物质的活性。
此外,早餐要定时、定量,先吃蔬菜和蛋白质,最后吃主食,餐后30分钟散步更有助于血糖控制。
一、时辰到,早餐俏:古人为什么认准7-9点吃早餐?
"辰时食粥,百病不生",这句老话背后藏着中医的时间哲学。《黄帝内经》提出的十二时辰养生法中,辰时(7:00-9:00)被明确为"朝食"之时,因为此时胃经当令,气血汇聚于胃腑,是消化功能最旺盛的时刻。就像《释名》中解释的,辰时万物"伸舒而出",人体阳气也随之升发,正需要食物来滋养。
这种时间智慧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当时人们就把早上八点左右定为"大食时",作为一天中第一餐的黄金时段。对比现代人常常因为赶时间把早餐拖到上午十点甚至省略,《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篇》明确指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长期错过辰时进餐,很容易引发胃肠疾病。
二、一碗粥里的养生哲学:古人早餐的食材密码
古人的早餐菜单,完美诠释了《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纲领。不管是平民还是贵族,都遵循着"五谷为主、温热护脾"的基本原则,但在食材选择上又有着鲜明的阶层特色。
平民早餐:简单却不随便
对于古代老百姓来说,早餐多是"一粥一饼一咸菜"的组合。北方以粟米粥(小米粥)配麦饼为主,南方则流行大米粥配萝卜干。这种搭配看似朴素,却暗藏玄机:小米健脾益气,麦饼温热耐饥,咸菜(五菜为充)则能调和口味、补充盐分。宋代《水浒传》里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当时平民最常见的早餐选择,发酵后的面饼更容易消化,非常符合"护脾胃"的需求。
贵族早餐:精致中的养生智慧
上层社会的早餐则讲究"精细滋补"。唐代贵族流行"乳粥"(米粥加牛乳),宋代士大夫偏爱糖饼配点茶,明清皇室更是有"莲子羹""枣泥糕"等药膳糕点(《红楼梦》中贾母的早餐就常有这些)。这些选择并非单纯追求奢华,而是遵循"五畜为益"的理念,用乳类、干果等补益精血,但即便是贵族也不会过量食用油腻甜食,避免"生痰湿"伤脾胃。
穿越阶层的共识:温热与慢食
无论身份高低,古人都坚信"早餐必温食"。平民不会吃生冷瓜果,贵族即使食用鲜果也要先用温水浸泡。现代研究证实,这种习惯能保护胃中阳气,避免腹胀腹泻等问题。另外,《老老恒言》强调的"细嚼慢咽"原则("人胃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二口化,细嚼也;三腹化,入胃自化也"),也被现代医学认可——充分咀嚼能促进胃液分泌,减轻胃肠负担。
三、古人早餐VS现代早餐:哪些习惯值得我们捡回来?
古人的早餐并非完美无缺(比如平民普遍缺乏蛋白质),但其中蕴含的核心智慧,对现代人仍有重要启示。结合传统理论和现代营养学,我们可以总结出"辰时早餐三原则":
1.时间原则:锁定辰时黄金期
尽量在7:00-9:00间吃早餐,此时脾胃功能最强。《灵枢・五味》中早有记载:"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即使忙碌,也不要把早餐拖到10点后,更不能省略不吃。
2.温度原则:拒绝"冷启动"
像古人一样选择温热食物(热粥、热面、温豆浆),避免冰饮、冷牛奶直接下肚。中医经典强调"食宜温暖,不可寒冷",胃寒者可以像古人那样,在粥里加2片生姜或喝杯姜枣茶暖脾胃。
3.结构原则:五谷为主,均衡搭配
遵循"主食50%+蛋白25%+蔬果25%"的比例:小米粥、全麦面包等五谷为主食,搭配鸡蛋、豆浆补充蛋白质,加少量当季蔬果(如春季菠菜、冬季胡萝卜)调和性味。
从周朝的"朝食礼仪"到今天的早餐桌,中国人对早餐的重视从未改变。正如《饮膳正要》强调的"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传统不是复古,而是找到与身体对话的方式。明天早上,不妨试试古人的智慧:在辰时喝碗热粥,细嚼慢咽间,感受三千年前就流传下来的养生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