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空气湿度下降,儿童鼻腔黏膜因干燥易破损出血,家长常因紧张而采取错误止血方式,反而可能加重损伤。了解科学处理方法,才能快速止血并保护鼻部健康。
常见错误止血方式:可能加重伤害
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让孩子“仰头”,认为这样能阻止血液流出。但实际上,仰头会使血液倒流至咽喉,可能引发呛咳甚至呕吐,若血液误入气管,还可能导致窒息风险。另一种常见做法是用纸巾或棉球塞住鼻孔,但粗糙的材质可能摩擦已破损的黏膜,加重出血,且未彻底消毒的物品还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此外,“举手止血法”(如举左手或右手)并无科学依据,鼻腔血管与手臂活动无关,此举纯属心理安慰。
正确止血步骤:冷静+压迫+冷敷
遇到孩子流鼻血时,家长首先需保持冷静,避免因慌乱影响孩子情绪。具体操作如下:
调整姿势:让孩子坐直,身体稍向前倾,避免血液倒流。可让孩子低头用嘴呼吸,同时用纸巾或干净毛巾轻接流出的血液。
压迫止血: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孩子鼻翼(鼻孔两侧),向鼻中隔方向轻轻压迫,持续10-15分钟。此举可直接封闭出血的毛细血管,多数轻度出血可在此阶段停止。
冷敷辅助:压迫鼻翼的同时,用冷毛巾或冰袋敷在孩子额头或颈部后方。低温能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量。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冻伤。
若出血持续超过15分钟,或出血量较大(如浸透纸巾),需立即就医。此外,若孩子频繁流鼻血(每周超过2次),或伴随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可能提示血液系统疾病,需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排查病因。
秋季护鼻:预防比止血更重要
秋季干燥是鼻出血的主因,因此预防措施需围绕“保湿”展开:
环境加湿: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尤其在夜间睡眠时。若没有加湿器,可在室内放置一盆清水,或用湿毛巾搭在暖气片上。
鼻腔护理:早晚用生理盐水或专用鼻喷剂清洁鼻腔,软化干痂并保持湿润。避免让孩子用手指抠挖鼻孔,以免损伤黏膜。
饮食调理:多给孩子补充水分,每天饮水量建议为体重(公斤)×(30-35)毫升(例如,20公斤孩子每日需饮水600-700毫升)。同时增加富含维生素A、C的食物(如胡萝卜、柑橘),以增强黏膜修复能力。
特殊情况:需警惕的鼻出血信号
少数情况下,鼻出血可能是疾病征兆。例如:
外伤性出血:孩子摔倒或撞击鼻部后出血,需检查是否有鼻骨骨折或更深层损伤。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可能伴随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症状。
鼻部肿瘤:罕见但需警惕,若出血伴随鼻塞、嗅觉减退或颈部淋巴结肿大,需及时就诊。
秋季儿童鼻出血虽常见,但科学处理与预防是关键。家长应摒弃错误止血方法,通过保持环境湿度、规范鼻腔护理及关注异常症状,为孩子筑起健康防线。若出血频繁或伴随其他不适,及时就医才是最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