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我先给您开点儿药吃,后天我要到你们村做第三季度慢性病随访,正好去给您复查一下……”8月15日,在济源市轵城卫生院里,医生张东矿对一位患者说。
张东矿是开封人,河南科技大学2019年订单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2022年来轵城卫生院报到,今年已经是他在该卫生院定向服务的第3年。“现在,这里老乡们说的方言我都能听明白,就是还不会说。老乡们都可好,有的听我说普通话,也会用他们的‘普通话’跟我交流。”张东矿笑着说,“今年履约期满,我打算继续留在这里工作。这里不仅有很多信任我的群众、爱护我的领导与同事,更有服务基层的广阔平台。”
和卫生院共成长
张东矿的选择不是个例。在他之前,轵城卫生院已有2批履约期满的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他们全部选择留了下来。
王亚平2017年在新乡医学院(现为河南医药大学)毕业,历经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2020年返回轵城卫生院进行履约服务。“当初的承诺,要用行动兑现!”谈及选择,她坦言,“政策给了我们宝贵的学习机会,国家培养了我,学成后回到基层服务,既是感恩,也是责任。”
和王亚平一样,2017年在郑州大学医学院毕业的段臣鸿、2018年在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的赵龙,经历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返回轵城卫生院,履约期满后,也都选择留了下来。
轵城卫生院位于济源城郊,辖区人口8万多人。近年来,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更好地服务群众,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和济源示范区卫生健康委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轵城卫生院在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基础上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人才,也对环境、设备进行了升级。去年,该卫生院年门诊人数达到15万人次,住院人次达到5225人次。
“这几年,我们和卫生院一起进步成长,这里开展的诊疗项目多了,百姓也更加信任我们了。”段臣鸿说。
成为业务骨干
张东矿在河南众多地方中选择了济源。他说:“我刚报到时,济源示范区卫生健康委的领导跟我们每个人谈话,并在后续分配中充分考虑了我们的意愿,而且对我们的工作、生活等方面也都给予了政策帮助。”
据了解,济源示范区于2018年下发文件,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临床医师队伍建设中,对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学历全科医生,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等对待,落实工资等相关待遇。2024年年初,段臣鸿和王亚平被卫生院聘为主治医师,成为卫生院响当当的业务骨干。
“领导能够看到我们的付出,能够支持我们。”段臣鸿说。轵城卫生院为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们全力搭建成长平台:畅通进修渠道,定期选派他们到上级医院精进医疗技术;鼓励参与公共卫生项目,在慢性病管理、健康宣教、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中迅速积累全科经验,服务能力获得群众广泛认可;在工资待遇上也是尽可能地向临床一线倾斜。
不后悔留下来
“在这里,我找到了当医生最纯粹的价值!”谈及工作感受,段臣鸿眼中闪着光。她回忆起一次紧急救治,那晚风雨交加,一位独居老人突发急症。段臣鸿和同事赶到时,老人的家属还没有赶来。老人情况危急,经过轵城卫生院全力抢救,最终转危为安。
“当时,老人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放,那份信任和感激,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基层工作的独特意义。”段臣鸿说。
选择留在基层卫生院工作,刚开始,段臣鸿担心家人不支持,“毕竟家里出了个大学生,回来却一头扎进了卫生院”。没想到,当她把决定告诉母亲时,母亲不仅支持,还告诫她说:“医生在哪里都是给人看病,你能给老百姓看好病,那你就是好医生。”母亲的话给了段臣鸿很大的鼓励,也让她更加坚定地选择当一名能给群众看好病的好医生。
赵龙坦言,在这里不仅干得舒心,且能一展所长。轵城卫生院近年来正在大力发展中医诊疗、康复等项目,并大力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融进各临床科室。“我在这里遇到疑难问题,请教科室里的前辈,前辈们也都会倾囊相授。”赵龙说。
“青春‘留’下来,健康‘守’得住!这批年轻力量的稳定注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理念,提升了卫生院的整体诊疗能力,而且他们以充沛精力投入繁重的临床与公共卫生服务中,认真随访慢性病患者,耐心细致开展健康宣教,将优质医疗服务直接送进群众家门,成为守护一方百姓健康的‘贴心人’。”轵城卫生院院长李春光说。
“用心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长栖留。”李春光介绍,接下来,轵城卫生院将持续深化完善“引育留用”环境,对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在待遇保障、职业发展、生活关怀上倾注更多力量,努力把卫生院建设成为优秀医学人才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沃土,共同守护好乡亲们的健康。
记者手记
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统计,履约期满后,河南约有三分之一的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选择继续坚守基层岗位。他们用听诊器叩响每一扇紧闭的门,把药房搬进泥泞的田埂;他们在孕产妇的产房里守过黎明,在暴雨夜的急诊室撑过通宵,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化为走村入户时鞋跟上的泥、额头上的汗、听诊器里的心跳声。
这三分之一的坚守,不是数字的简单叠加,是给千万个村庄的“定心丸”,是让基层医疗网不断线的韧性。他们让“小病不出村”从承诺变成日常,让健康中国的根系,在最质朴的土地上扎得更深、更稳。这坚守里,藏着对生命最温柔的敬畏,对乡土最厚重的深情。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