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健康提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王乐:
立秋养生:适应热凉交替是关键
本报记者 陈晶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向凉爽过渡,但这并不意味着酷暑的终结,其间还会经历‘秋老虎’阶段。此季节的显著特点是早晚凉爽,午后气温依旧较高,昼夜温差明显,此时的养生关键在于主动适应这种热凉交替、昼夜温差显著的过渡性气候。”时至立秋,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王乐对立秋时节的养生要点进行了讲解。
“对于养生保健,关键在于主动适应这样的气候特点。”王乐介绍,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老人、儿童以及患有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早晚要特别注意头颈部及腹部的保暖,以防因温差变化引发身体不适。情志调节也不容忽视,通过适度运动、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等方式保持心情愉悦,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季节转换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阶段,较大的昼夜温差会导致人体的血管收缩,引起血压波动,从而增加心脏负荷,这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王乐提醒,三个常见谣言要注意:一是换季时输液能疏通血管、预防脑梗死,这是错误的。输液无法“冲走”或“疏通”血管内的动脉硬化斑块,盲目输液反而可能加重心脏或肾脏负担,甚至诱发心力衰竭。二是认为“血压稍高没关系,换季后自然会降下来”,这也是误区。季节转换时血压波动更明显,高血压患者必须坚持规律用药和监测血压,切勿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三是喝红酒或喝醋可以软化血管,目前并无科学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过量饮用反而伤身体,保护血管应遵从医嘱,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科学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
“立秋后,不少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涩瘙痒等不适症状,这主要是因为立秋后天气逐渐干燥,也就是常说的‘秋燥’。”王乐介绍,从中医角度看,燥易伤肺,肺器官较为娇弱,喜湿润恶干燥,且与皮肤、鼻子关系密切。从夏天到秋天,湿度从高到低变化明显,这种湿度落差会使人体首先出现肺系或皮肤的体表不适感,如干咳少痰、鼻腔干燥、皮肤干涩瘙痒等。食疗是应对秋燥最直接温和的方式,应遵循以润为健的原则,选择滋阴润肺、生津止渴的食物。比如梨,生吃或炖煮成冰糖雪梨,能缓解咽干喉痛;银耳、百合、莲藕、蜂蜜等也是不错的润燥佳品,可熬制成汤羹或粥品,像银耳百合羹,既能美味滋养,又能为身体补充津液。同时,这个季节要减少辛辣、油炸和烧烤类食物的摄入,以免耗伤津液,加重干燥。
责编:陈晶
制作:王 慧
审核:贺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