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肝癌的噩耗如惊雷般炸响,白老太太体内的肿块已悄然疯长至十六七公分,手术与放化疗的大门无情地向她关闭。走投无路之际,家人带着她踏上了一条别样的抗癌之路——中药调理。谁也没想到,这一坚持便是24年,她竟创造了长期带瘤生存的奇迹。如今,肿瘤虽仍如影随形,但已缩小至四五公分,丝毫未影响她享受生活的美好,她甚至欢欢喜喜地度过了80岁大寿,书写了一段令人惊叹的生命传奇。
巨块型肝癌来袭
时光回溯到2000年,白老太太的腹部悄然鼓起了两个大包,仿佛藏了两个不听话的小皮球。奇怪的是,这两个“小皮球”并不疼痛,却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晚上睡觉时,她不得不垫上高高的枕头;吃饭时,也总觉得食不知味。镇上的大夫面对这罕见的病症,也是一头雾水,赶忙催促她前往大医院一探究竟。
10月18日,白阿姨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河南省肿瘤医院。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最终的诊断结果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每一个人的心:肝内多发实性占位,巨块型肝癌,肝内扩散,少量腹水,肝区内病灶竟是一个16.6cm×17.8cm的巨大包块,还呈多发卫星灶。
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告诉家属:“肿块实在太大,手术和放化疗都已无能为力。”老伴心急如焚,却又不愿放弃,只能在一旁默默地催促她好好吃饭,仿佛只要她能吃得下,就能多一丝战胜病魔的希望。而白老太太却故作洒脱地说:“咱没钱,干脆就不看了!”可她心里明白,老伴绝不会轻易放弃,果然,老伴坚定地说:“只要有这种病,就肯定有能治这种病的大夫,咱们一定要想办法找到!”
生活重燃希望之光
就在一家人陷入绝望之时,一个病友的建议如同一束光照进了黑暗的角落——找袁希福大夫试试中药。白淑彩回忆道:“医院里有个小闺女跟我说中医能治这病,我和老伴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老中医给我开了10付药,我说家里穷,只给了40块钱。没想到,吃了这药后,我真的感觉好多了。我能明显摸到肿块变小了,胃口也好了,能吃能喝。大概吃了40、50付药后,我感觉自己基本上就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了。”
对症用药后,白老太太的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逐渐消失,肚子上的包块也慢慢缩小。然而,生活的压力却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当时,白老太太的老伴在铁路一线工作,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四五百块钱,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全靠这点微薄的收入。若要再去买中药,根本无法维持生计。无奈之下,白老太太只能断断续续地用药。
幸运的是,白淑彩家住在山上,袁希福院长了解情况后,便指导她采摘一些野菜之类的食物来调养身体。在中滋养下,白老太太的身体逐渐好转,她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操持着家中大大小小的家务。村里的人见了,都惊讶得合不拢嘴,纷纷感叹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医患情谊温暖人心
2013年12月,袁希福院长放心不下白老太太的病情,特意前来回访。当他得知白老太太吃过中药后就再也没有复查过时,当即决定带她到当地市医院做个腹部CT。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都惊喜不已:肝区肿块6.6cm×7cm,肿块周围已经钙化。白老太太和家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袁希福院长的悉心治疗和关怀。
2017年8月26日,袁希福院长再次回访白老太太。这一次,老太太高兴得像个孩子,她热情地带着一行人参观自己在山岗上的家,还有自己精心打理的菜园。菜园里,蔬菜瓜果琳琅满目,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仿佛在诉说着白老太太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2020年11月17日,是白老太太80岁的大寿。袁希福院长受邀参加,为她送上最真挚的生日祝福。望闻问切后,袁院长笑着对老太太说:“您这气色真好,舌苔比常人稍差些,但也还不错。不过,舌下淤提示有心脑血管病风险,但您都80岁了,能有这样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老太太接过话茬,笑着说:“是有脑梗,看东西也有点昏,降压药我一直都在吃着。要不是前年摔到了腿,我的身体肯定更好!没事的时候,我就喜欢往地里跑。前天(寒衣节)上坟,我还摘了一袋苹果回来呢。今天你们来吃的橘子、苹果、枣都是我摘的。地里我还打了27袋红薯,都是我自己背回来的。”看着老太太精神矍铄的样子,大家都被她的乐观和坚强所感染。
11月29日,白老太太到巩义市医院复查,结果显示:肝占位较大截面约4.7×5.3cm。
时光飞逝,到了2025年回访时,白老太太的情况依旧很好,她依然带着肿瘤坚强地生活着,用自己乐观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