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活动
时间:8月9日-10日上海
形式:学习+机构参访+专病中心落地合作洽谈
【点击蓝色项目名称了解详情】
郎景和院士是协和医院著名的妇产科医生,也是我国妇产学界的医学泰斗。
有一次他在大会上谈论手术并发症的话题,有一个地市级医院的医生站起来很自信地说,他做了上千例手术还没有遇到并发症。
郎院士微微一笑说,没遇到并发症不是因为水平高,而是因为做得不够多。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
外科手术是刀尖上舔血的工作,哪有什么绝对的安全?
每一次手术,本质上都是在概率的悬崖边缘行走,所谓的“安全”,不过是一种统计学上的暂时平静,一种手术量尚未累积到危险临界点的侥幸罢了。
根据WHO网站的数据,全球范围内,大手术后粗死亡率在0.5%至5%之间,住院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25%。
做多错多,不做不错,外科临床上只有一种人不会出事情,那就是从来不做手术的外科医生!
只要始终在临床一线工作,只要始终在手术台上坚守,下至实习医生,上到专家教授都会遇到事情,只是频率、程度和后果不同而已。
我们团队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操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手术的精细程度也被国内同行广为称道,饶是如此,我们也曾遇到术中损伤LCA不自知,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发生迟发性出血的情况。
有鉴于LCA损伤假性动脉瘤的严重后果,我们在保留LCA时是谨慎再谨慎,细致再细致,而且,大凡有损伤血管的疑虑,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放弃保留LCA的念头,绝不把隐患带到手术后,让患者承受出血的风险。
因为我们明白,任何无视风险的轻率处理,都犹如在与死神赌博,命运眷顾的时候可能会赢一两次,但一旦运气无法持续,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每一次手术都是对生命精密系统的侵入,无人能担保全身而退。
技术的光环脆弱易碎,外科手术的风险蛰伏于操作和决策背后最微小的缝隙里,“顺利”二字在手术领域,从来只是相对而言!
手术量累积带来的熟练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机械性的重复,不思考,不总结,当熟练演变为盲目的路径依赖,当重复动作麻痹了对复杂性和个体差异的敬畏,量变带来的往往不是技术突破的质变,而可能是灾难的深渊。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是每一个结直肠外科医生都面临的问题,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在5-25%之间,我们团队报道的发生率约1.9%,低于绝大多数的研究,但即使这样,每次直肠癌手术时,我们依然不敢有丝毫的轻视和大意。
有一次做一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保肛手术,病人和家属不愿意行预防性改道,我们在对吻合口进行加强缝合并留置肛管后也觉得比较安全。
但是,在关腹前我还是执意用倒刺线缝合关闭了盆底,助手不解地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当外科医生,应该时刻警醒,意外和风险如影随形,每一次重复应是经验的积累,而非思考的终止,如果经验不能升华为洞察与敬畏,便会成为蒙蔽双眼的迷雾。
当外科医生以手术量大引以为傲,沾沾自喜于做了多少例没有遇到并发症时,风险和隐患正在背后积蓄,伺机发动袭击。
外科医生的成长,始于放下“水平高”的高傲,承认未知,敬畏无常,直面人类认知与技术的永恒边界!
慎于术前:术前详尽全面的评估,不放过任何一丝疑虑,必要时进行多学科讨论(MDT),汇聚众人智慧照亮认知盲区,并与患者及家属坦诚沟通,充分告知风险与不确定性。
精于术中:术中谨慎细致的操作,恪守预防为主的铁律,对每一处细节,每一个隐患都不放过,精细解剖,稳妥处理,不把问题带到手术台下,让患者恢复的希望寄托于侥幸。
勤于术后:术后严密仔细的观察,对微小变化保持最高警惕,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从他人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医学的进步建立在无数“没想到”与“为什么”的反思之上,人类在手术安全上的每一次提升,都是对过往错误深刻反省的成果。
手术刀很轻,生命很重。
所谓“百分百安全”,不过是无知者无畏的妄言,或是狂妄者自欺的谎言。
当无影灯亮起,照亮的不应是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而应是那份对生命无限复杂性的清醒认知——我们所能做的,是穷尽已知、敬畏未知、精益求精、准备万全,在概率的刀锋上,为生命争取最大的生机!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透了医学的局限与手术的凶险,依然选择握紧手术刀,用最谦卑的心,去完成最勇敢的托付!
这份清醒的敬畏,才是外科医生最硬的底气和最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