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是无数抑郁症家庭都有遇到过的。
15 岁的女儿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已经三天没好好吃饭了。
李女士隔着门轻声问:“要不要吃点水果”,只听到里面传来一句闷闷的:“别烦我。”
还有,16岁的小杨,抑郁后,一直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几天都不洗澡了,就因为妈妈说了句:“你看看你,几天都不洗澡,都臭了!”
小杨一听到这句话就来了气,愤愤地说道:“我洗不洗管你什么事情啊!后面还骂了妈妈一句!”
你看,陪伴抑郁的孩子,怎么做,好像都是错误的。
有时闭嘴、不计较,以及懂得说话,是对抑郁症患者最温暖的陪伴。
这非常重要的!
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我们需要注意小心一些,不然就会再次刺激到孩子。可能你的关心,也会刺激到孩子,这也是很正常,因为他们心里烦、痛苦、不想被打扰,那就需要我们见机行事了。
这个时候,自然也是不能与孩子去计较的。
毕竟他们病了嘛。
父母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委屈,而回怼过去,那就会得到不可收拾的局面了。
一定要记住这是孩子的病态思维,多理解和接纳,不去计较。有委屈,自己消化下吧。过来人告诉你:抑郁症的痛苦不是意识层面上能够控制的。
我深知:家长们捧着一颗焦急的心,却不知道怎么去靠近抑郁的孩子。
其实,和抑郁症孩子沟通,不说什么比说什么更重要,做什么比说什么更有效。
一、这三句话,再着急也别说
1.你就是太脆弱了,想开点就好了。
抑郁症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心理疾病,不是 “矫情” 或 “想不开”。这句话会让孩子觉得我的痛苦被轻视了,反而把心门关得更紧。
2.你这样对得起我们吗?
家长的焦虑可以理解,但这句话会让孩子陷入更深的自责。抑郁症孩子本就觉得自己 “是负担”,道德绑架只会把他们推向我果然不该存在的深渊。
3.我带你去看医生,看完就好了。
治疗需要过程,这句话给孩子传递了 “必须快点好起来” 的压力。不如说 我们一起去看看,看看能做些什么让你舒服一点,降低他们对 “治愈” 的恐惧。
我在这里补充一些沟通原则。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记住这些原则:
不去否定他们(比如你整天待在家里就废了!你有什么好难受的?我吃喝伺候着你)
不去打击他们
不去贬低他们
不去给过多压力和要求
不去刺激他们
二、这四件事,悄悄温暖孩子的心
1.做孩子的 “情绪翻译官”
当孩子说我活着就是多余的,别急着否定,试着翻译他的真实感受: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给家里添了很多麻烦,心里特别过意不去?
抑郁症孩子的表达往往带着刺,家长要透过狠话看到背后的脆弱。先翻译情绪,再回应内容,孩子才会觉得原来有人懂我。
2.用 “碎片时间” 传递关心
不用刻意找 “谈心时间”,在孩子玩手机时递上切好的水果,出门时轻轻帮他拉好外套拉链,这些10秒钟就能完成的小事,比我们好好谈谈更有力量。
抑郁症孩子像一只受惊的小兽,剧烈的关心会让他们逃跑,而细碎的温暖能慢慢融化防备。
3.承认 “我不懂,但我在学”
爸爸之前没接触过抑郁症,可能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如果说错话让你不舒服,你告诉我好不好?
家长不必假装完美,承认自己的笨拙,反而能让孩子放下 “必须被理解” 的压力。当孩子感受到 他们在努力靠近我,会更愿意敞开心扉。
4.给 “摆烂” 留个安全区
允许孩子今天什么都不做,允许他情绪反复,就像允许感冒的人多睡会儿觉。可以说不想写作业就先放着,饿了叫我,这种 “不催促的包容”,会让孩子知道就算我不好,也值得被爱。
有位心理医生说:“对抑郁症孩子来说,家长的‘平常心’就是最好的药。” 不必逼自己做 “完美父母”,也不必逼孩子 “快点好起来”。
就陪着他,像等待一朵迟开的花,告诉他:你慢慢来,我等你。
如果此刻你正陪着这样的孩子,请记住:你的耐心和包容,就是照亮他黑暗世界的微光。哪怕每天只靠近 1 厘米,也是值得庆幸的进步。
最后,也是我经常强调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记住:
1.改变孩子,首先我们父母要学会去改变,只有家长改变了,孩子自然会因为父母的改变,而看到和感受到,那么情绪的疗愈与治愈自然就产生了。
2.与其推着孩子去做心理咨询,不如父母先行去学习和了解,甚至父母主动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指导,比孩子去做心理咨询更直接有效。因为抑郁的人,沉落到谷底,没有力气上来,需要父母拉一把,别看这拉一把,这拉一把可谓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非常聪明智慧的父母会去做的事情。
3.孩子病了,父母不需要刻意做什么,自己去复盘反思、冷静分析、对孩子要真实真诚,不必刻意去做作和表演。遇到事情别慌,冷静,多让孩子休息,给予他们空间,默默照顾他们的生活,比啥都管用。
4.尊重孩子的恢复节奏,每个人康复的时间表不一样,有进步就是最大的进步。允许孩子慢慢来,也允许自己不是万能的。在顺其自然中,多点照顾孩子的心理感受就可以了,父母还是得在此期间有自己的生活和消遣活动,因为陪伴的路上是漫长的,一定要保持一个乐观自然、平常的心态,这才是家庭中的定海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