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抑郁症科于2025年7月14日在门诊举办“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防治”专题健康讲座。刘光亚主任医师以临床数据为基础,结合典型案例,深度解析抑郁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机制、症状识别及科学干预策略,为家长与教育工作者送上“心灵护航” 的专业指南。
数据直击:42.3%中学生抑郁发病率背后的“成长危机”
“国内调查显示,中学生抑郁发病率已达42.3%,其中,中重度抑郁占比近30%,青少年群体患病率为5%-10%”。刘光亚主任医师在讲座中公布的流行病学数据引发热议。她指出,抑郁症在儿童青少年中存在显著群体特征:女生发病率高于男生,高年级学生因学业压力、身心发育等因素更易陷入抑郁情绪,而家庭环境、人格特质及生活事件变化是主要诱因。
“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大了自然会好’,却忽视了抑郁情绪可能演变为长期心理疾病”。刘光亚主任医师强调,遗传因素、家庭关系紧张、校园欺凌等均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触发点”,需打破“青春期叛逆” 的认知误区。
症状解码:从“情绪感冒”到“行为预警”的识别信号
讲座现场,刘光亚主任医师用 “身体语言” 比喻抑郁的隐蔽性,系统梳理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典型表现:
情绪异常:持续低落、易怒烦躁、对兴趣爱好丧失热情,甚至表达 “活着没意义” 的绝望感;
行为改变:冲动离家、学习成绩断崖式下滑、拒绝社交,部分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或自残倾向;
躯体信号:头痛头晕、失眠早醒、食欲骤减、疲惫乏力等,这些 “非特异性症状” 常被误诊为生理疾病。
“当孩子出现上述表现超过 2 周,需警惕抑郁风险”。刘光亚主任医师特别提醒,抑郁症状与“叛逆”的核心区别在于“持续性”和“痛苦感”,家长需关注孩子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
干预有道:心理与药物“双线作战”的科学治疗路径
针对不同程度的抑郁,刘光亚主任医师提出分层干预方案:
轻度抑郁:首选认知行为疗法(重塑负面思维)、人际心理疗法(改善社交困境)及家庭疗法(强化支持系统),临床数据显示心理治疗对轻中度抑郁有效率超 70%;
中重度抑郁:遵循 “低剂量起始、逐步调整” 原则使用抗抑郁药物,联合认知训练可显著提升疗效。此外,急性期治疗后需 6-12 个月巩固期,多次发作者需 1-3 年维持治疗以防复发。
长效守护: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心灵健康成长”
“抑郁症是可防可治的心理疾病,关键在于及时干预”。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抑郁症科刘光亚主任医师呼吁,家长与学校破除“病耻感”,当发现孩子出现“持续情绪低落、社交退缩、睡眠饮食紊乱”等信号时,及时专科就诊。
供稿:门诊部 王琳洁
编审:宣传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