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活动
时间:8月9日-10日上海
形式:学习+机构参访+专病中心建设方案咨询
【点击蓝色项目名称了解详情】
老牌医学院校将更名并搬迁新址
作为四川省老牌医学高校,川北医学院的更名工作仍在紧密推进中。
据南充新闻网消息,7月1日,川北医学院更名大学工作专班校区建设组第十二次会议在川北医学院项目指挥部召开,会议透露,新校区建设历经近一年三个月,建成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要锚定医科大学升格目标,全面补齐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等短板;学校精心做好搬迁预案。
川北医学院前身是1951年创办的西南区川北医士学校,1965年升格为专科,1985年升格为本科,定名为川北医学院。
据了解,川北医学院的更名工作早在四年前就已经启动。2021年12月,南充市印发的《南充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就提到:推进川北医学院更名。
2022年7月,学校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回复网友问询时表示:学校初步确定更名医科大学的校名为“川北医科大学”。2024年10月,南充市委书记在接受四川日报专访时表示,支持川北医学院更名为医科大学。
为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发展的空间瓶颈,川北医学院将通过校区置换,整体迁入南充市顺庆区新规划的大学城,新校区规划占地面积达2820亩,其中校区1815亩,附属医院100亩,按近期可容纳2万人全日制学生进行规划建设,计划于2025年6月建成,9月投入使用。
据了解,四川省内三所老牌医学院校,除了2016年已经完成升级更名的西南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川北医学院和成都医学院的更名大学工作都在进行中。
据软科报道,2019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都医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中,医学院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发展规划,第一阶段,从2019年到2025年,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使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达到医科大学的内涵标准。第二阶段,从2026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医科大学。
2024年9月7日,成都医学院新闻网发布的文章提及,成都医学院是四川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优先培育”类单位,更名大学工作已纳入四川省教育“十四五”规划。
多所医学院成功更名大学
5月22日,教育部官网公示了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名单,公示显示,教育部拟同意新乡医学院更名为河南医药大学。这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医学院,正式更名为河南医药大学。
2025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一批高等学校设置审批和备案结果。其中,同意桂林医学院更名为桂林医科大学,并同步撤销桂林医学院的建制。走过近7年的更名路,桂林医学院成功更名医科大学。
2024年6月,牡丹江医科大学(原牡丹江医学院)官网发布要闻,公开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同意牡丹江医学院更名牡丹江医科大学的函》,同意牡丹江医学院更名为牡丹江医科大学。
2024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关于同意海南医学院更名为海南医科大学的函》,同意海南医学院更名为海南医科大学,同时撤销海南医学院的建制。据教育部批复,海南医科大学为公办普通本科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开展研究生教育,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16000人。
202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同意蚌埠医学院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的函,同意蚌埠医学院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2024年1月,蚌埠医科大学正式挂牌。
除了已经更名成功的这些,还有沈阳医学院、承德医学院、皖南医学院目前都在推进更名工作。
提升医疗人才培养水平是关键
据了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院热衷于“更名”,与学校升级后带来的发展利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对报考者而言,“学院”和“大学”从来不是一个层次的,有着云泥之别,当学院升级为大学后,录取分数线、录取位次等都将随之水涨船高,由此而带来的将是学生质量、学校实力的提升,高校也可由此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以泰山医学院为例,据报道,升格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一周年之后,在科技创新上,新上国家级项目55项,经费4123.5万元;临床医学学科位列全国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第12位、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护理学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5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2019年省内普通本科招生,理科、文科最高分较去年分别上升9000个位次和6060个位次,理科投档线列山东省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首位。
然而,“医学院”更名“医科大学”也并非易事。教育部《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21〕10号)中就特别强调了“避免贪大求全、盲目扩张,严格把握学院更名大学的条件,从严控制同层次更名”。
有资料显示,教育部对"大学"的设置有明确的硬性指标,比如得有不少于20个本科专业,研究生比例要达到5%以上,在校生规模不少于8000人等等,整个更名流程下来耗时良久,以桂林医学院为例,从2019年申请到2025年获批,用了6年时间,要经历省级公示、教育部评审、实地考察等多个环节。
有业内人士认为,医学院改名为医科大学,对医学院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将是一大利好,但像协和即便不改名,也不影响其在中国医学教育的顶级殿堂地位,因而,中国医学院校除了努力更名,更需要苦练内功,在培育优秀医疗人才上下功夫,让中国医生均质化培养成为一句实话。(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