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胆固醇大户”被揪出!医生:管不住嘴,吃再多药也没用
创始人
2025-05-15 17:40:32
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查出血脂异常之后,第一反应是开药,吃降脂片、吃他汀、控血糖,一套流程下来心里踏实。

但几个月后复查,低密度脂蛋白没降多少,甘油三酯还是偏高,医生问一句“是不是饮食没管住”,不少人嘴上说注意了,其实吃的那几样“高胆固醇大户”根本没断过。

药不是万能的,吃药只能控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速度,但嘴上这关没控制住,外源性摄入一点点叠加,每天超一点,三个月就把治疗效果全部抵消掉。

很多人觉得胆固醇就是吃太肥、太油的问题,但真正在临床上看,最容易忽视的恰恰是那些表面看起来没那么油腻的食物,

尤其是高胆固醇密度的五种“重灾区”,吃得量不大,但密度太高,身体吸收得快,分解得慢,时间久了累积负担很重。

头一个就是动物内脏。猪肝、鸡肝、鸭胗、猪脑这些,不少人觉得补铁、补脑、补营养,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有吃肝补肝的老习惯。

问题在于,这类内脏胆固醇含量高得离谱。以猪脑为例,每100克胆固醇含量在3000毫克以上,是普通鸡蛋的十倍以上。

哪怕只吃50克,也相当于超出全天推荐胆固醇摄入量的两倍。

很多中老年人明明吃得不油,但每天都有一小块肝、一点卤肥肠在饭里,结果血脂怎么都压不下来。

第二个是虾蟹类。有些人会误以为海鲜是高蛋白低脂肪,吃虾、吃蟹、吃扇贝比吃肉要健康,其实并不完全对。

虽然虾肉本身脂肪不高,但虾黄、蟹黄、蟹膏这一类组织的胆固醇极高,特别是吃虾头、吃蟹黄的习惯,会让胆固醇摄入在不知不觉中爆表。

比如100克蟹黄胆固醇含量约为500毫克以上,一顿大闸蟹下去,三四只蟹吃完,胆固醇就轻松超标。

而这些海鲜类的胆固醇吸收率很高,尤其在蒸煮状态下结构稳定,不容易被破坏,几乎吃进去多少就吸收多少。

第三个问题很隐蔽,是蛋黄。鸡蛋本身是个好东西,但一旦胆固醇超标,就得算清楚结构成分。

一个鸡蛋黄大约含胆固醇约186毫克,一天吃两个就达到370毫克。如果再搭配了肉类或乳制品,一天的胆固醇就轻松超量。

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早饭吃茶叶蛋、中饭吃鸡蛋炒饭、晚饭再来碗蛋花汤,看似没问题,但三个蛋黄就已经过了限制线。

第四个是奶油和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甜点。蛋糕、曲奇、酥皮、奶黄包、奶油夹心饼这些,含的不是普通脂肪,而是加工过的植物奶油或者反复加氢处理的反式脂肪。

它们不只升高胆固醇,还干扰脂蛋白代谢,让“好胆固醇”下降,“坏胆固醇”升高。

长期吃这类食物的人即使总热量控制得不错,也会出现血脂紊乱,特别是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同时升高。

第五种食物更具欺骗性,是浓汤类,特别是大骨汤、老母鸡汤、牛尾汤这类炖得很久、颜色发白的汤。

很多人觉得汤是清淡的东西,拿它代替炒菜,结果一碗下肚,脂肪含量远超炒菜。

因为熬得越久,骨髓和脂肪越容易溶解进汤里,看上去汤面上没有明显浮油,但脂肪乳化状态下很难察觉。

重庆医科大学在分析乳化脂肪对胆固醇吸收率影响的研究中指出,乳化状态下的脂肪更容易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合成胆固醇的路径更直接。

一碗浓白汤,看起来温补,其实最容易加重血脂负担。有患者控制饮食好几个月,复查结果没降,回忆后发现天天有汤,问题就在这。

很多人控制血脂总是失败,不是吃太多,而是吃得太精。吃饭变讲究了,食材贵了,营养够了,但结构错了,尤其胆固醇密度高的食物成了常规主食配角。

即使总热量不高,但一旦代谢速度下降,肝脏合成能力偏强,加上外部输入多,就压不下来了。

更严重的是,大部分高胆固醇人群还同时存在代谢综合征,肝脂代谢能力下降、胰岛素抵抗增加,本身就是高风险状态,再放开饮食,药效都被抵消。

有些人说“我靠运动降胆固醇”,但医学证据很明确,运动对改善甘油三酯更有效,对低密度胆固醇影响不大。真正能降LDL的还是饮食控制。

药是阻断胆固醇合成的酶,但不是阻断嘴巴吃进去的那部分。嘴上不克制,肠道每天吸收进来200毫克以上的胆固醇,药再吃得多也追不上。

每一口高胆固醇食物都是给药物制造负担,而不是帮它发挥作用。

如果一个人完全不吃动物性胆固醇,比如全素饮食,但查出胆固醇还是高,是不是说明问题根本不在吃的这块?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在临床上引起很多讨论。确实有一部分人属于“内源性高胆固醇合成型”,也就是遗传性或肝源性代谢异常,即使不吃胆固醇食物,体内合成速度也高。

这类人常表现为家族史明显、年轻时就有高血脂、即使饮食极度清淡也不见下降。

判断方式除了抽血看指标,还可以查血浆中的载脂蛋白B、检查肝酶活性,甚至做基因检测。

对于这类人,饮食控制是基础,真正需要的是精准药物干预,比如高强度他汀、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甚至PCSK9抑制剂。

这时候,食物不是决定性因素,但也不是可以放开的理由。每一点外部摄入,都是在加重已经紊乱的内部节律。

不是全素就等于安全,而是不同人群需要有不同的饮食管理策略,不能只看表面热量和食物种类,得看结构、密度、吸收率这些更核心的参数。

真正的控制,从不是一味地“少吃”,而是精确地“选吃”。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史熊杰,宋保亮.饮食与胆固醇代谢[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2,52(09):1391-1398.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5•12国际护士节 ▏昆明南大... 一袭白衣映衬着纯洁与庄重 一尾燕帽彰显着责任与使命 踏霜踩露而出,披星戴月而归 用爱与专业守护患者的...
守护青春·向阳成长 青春期是人生最美好的蜕变期,也是需要格外呵护的关键阶段。为帮助女生了解身心变化、筑牢安全防线,四川省...
研究显示:76%野生植物含隐性... 当我第一次听说"高温烹煮可以破解植物毒素"时我深信不疑。毕竟这不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常识吗?细菌可以被...
原创 这... 导语:这种肉比鸡胸肉低脂,比鱼还鲜,补钙强免疫,可我真不建议多吃 众所周知牛蛙其实是来自美洲的入侵物...
抑郁症,只有到了三阴真寒,才需... 很多抑郁症患者,本身就是个是虚证,他是不得不带病干活,你再去抑制他,还能不出问题? 不光是没治好,反...
新冠感染再抬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唐卓雅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5月15日,知名歌手陈...
孩子学习为什么三分钟热度?责怪... 01|“我家孩子就是坚持不了,每次都是虎头蛇尾” 家长经常这样说: “刚开始那几天特别有劲儿,非说要...
痛风总复发,每天做好七件事阻断... 痛风反复发作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关节造成不可逆损伤。通过科学的管理策略,患者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立夏过后抓紧吃这3种“黄金菜”... 立夏,意味着气温逐渐升高,夏季的热浪将全面来袭。此时,天气炎热,人体阳气逐渐旺盛,容易出现口渴、乏力...
白内障可以不做手术治好吗?武汉... 在武汉普瑞眼科医院白内障科的门诊上,经常会听到患者说:“医生,我不想做白内障手术,可以开点药不?”“...
如果一个男人愿意向你透露这三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我们每天都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却很少有人愿意真正敞开心...
医生发现:每天早起后先喝水的人...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原创 柳... 《柳叶刀.肿瘤学》2021年发表的数据显示,仅在2020年约有74万人患癌与饮酒相关。 其中因饮酒所...
晚餐吃太晚 = 慢性自杀!控糖... 本文内容由先锋鸟血糖管理软件提供!帮您记录血糖、血压等健康指标,提供无糖食品免费试吃,以及定制饮食运...
人流后两个月再次怀孕?医生:请... 许多女孩不注意避孕,导致短期内连续意外怀孕,殊不知,短期内连续做人流对身体伤害是非常大的,刚刚做完人...
糖尿病“忌食榜”来了,白糖仅排...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阳光护航“云知识”科普专栏 |... 在青春的旅程中,自卑如同乌云,常常悄然笼罩在青少年心头。有的孩子因成绩不够理想,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心理学家:你越不把对方放在眼里... 工作群里,同事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你明明不情愿,却还是秒回“好的”; 电梯里,你局促地贴着角落站着,不...
有一种家庭极易养出抑郁的孩子,... 刚睁开朦胧的睡眼,小女儿就一脸惊喜地贴了过来; “妈妈,你终于醒了,咱什么时候去逛公园啊?” 答应女...
手术患者呼吸功能训练护理要点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手术种类日趋增多,手术难度的增加对麻醉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任何麻醉方式都可能给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