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檀香刑》里写道:
“亲人之间,有时候一句话比刀子还快,还伤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对家人的态度显得不耐烦,言语间缺乏温柔与耐心,而转身面对外人时,却能展现出截然相反的客气与和善。
心理学上有个专业词汇: 安全岛效应。就是描述这种现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为: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无条件的支持和安全感,因此个体在家庭中更容易表现出真实的自我,包括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隐藏或克制的情绪。
这种行为模式初看之下似乎与“孝顺”的传统美德相悖,但若深入探究,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更为细腻复杂的心理动因。
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莫言老师曾多次探讨过家庭关系中的复杂情感,指出:一个人对待家人不耐烦、态度差,对外人又很客气和善,不是不孝顺,而是这三个原因!
曾被家人伤害过:未解的伤痛
家庭,作为个体成长与情感依托的港湾,往往让人在潜意识中建立起一种无需刻意维护形象的“安全区”。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更容易卸下防备,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甚至是不够完美的一面。
对于某些人而言,对家人不耐烦,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家庭中感到无比安全,认为即便表现出不满或不耐烦,家人也会包容和理解。
家庭关系当中,也有很多人是因为曾经在家庭关系中受过伤害,所以对亲人格外冷淡和疏远。
我们不知道的一点是:家人带来的伤害远比外人带来的伤害要更深刻、更刻骨。
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认为家人就应该是无条件爱我们、支持我们的人,连自己的家人都伤害自己,他们便不会再对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有任何幻想。
心理学认为,童年经历往往塑造一个人对亲密关系的认知模式。
如果小时候在情感上缺乏关怀,或者在生活中常常遭到惩罚和责备,这种情感的伤害可能会留下深刻的情绪创伤。
社会角色的期望与压力
相较于家庭内部的自由与放松,社会交往中则充满了更多的规则与期待。
在外人面前,人们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以符合社会角色的要求。
这种外在的压力促使人们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现出礼貌、和善的一面。
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的"角色理论"指出,每个人都需要在不同场合佩戴不同的"社会面具"。
这种“面具”的佩戴,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也可能让人在回家后,面对熟悉的环境与亲人时,产生强烈的反差感,从而不自觉地流露出疲惫与不耐烦。
情感表达障碍与沟通问题
每个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各不相同。
有的人擅长直接而热烈地表达爱意,而有的人则可能选择更为含蓄或间接的方式。
对于那些在外人面前和善,在家却显得不耐烦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并非不珍惜家人,而是不擅长以家人期望的方式表达情感。
这种情感的错位,往往源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或对家庭成员情感需求的忽视。
他们可能认为,家人之间无需过多言语,行动即代表一切,但这种想法有时反而会加剧误解与隔阂。
如何改变
理解这些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宽容地看待这一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要意识到家庭沟通的重要性,学会在亲密关系中同样保持耐心与尊重。
周国平说:“对家人挑剔是一种本能,但战胜本能,做到对家人不挑剔是一种修养。”
把最好的一面留给最亲的人,才能经营出有爱的家庭。
学会把情绪关在门外,把温柔留给家人,日子才会越过越好。
如果不知道应该如何做,不妨看看以下建议:
1、找出生气的原因
情绪不好的时候,试着找出自己生气的原因:“我到底因为什么生气?”
只有知道自己真正生气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我们的情绪。
从情绪从剥离出来,让大脑冷静下来,更好地表达情绪,提升沟通效率,解决问题。
2、尝试深呼吸
当觉察到负面情绪来袭时,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慢慢深呼吸。
通过深呼吸,降低心率,缓解紧张的情绪,把压力和负面情绪排出体外,让内心平静下来。
3、积极自我暗示
情绪不好时,试着对自己说一些积极的话,比如“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没必要为这点小事生气”。
通过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让情绪慢慢被调动起来,为回家营造温馨的氛围。
4、转移注意力
很多时候,情绪其实是可以转移的。
生气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做点事情来分散注意力,比如看书、听音乐、散步等等。
当你的情绪开始松弛下来以后,整个人也会变得更冷静。
▽
无论是通过直接的情感表达,还是通过学习更有效的沟通技巧,都能帮助我们建立起更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爱与理解成为连接每个家庭成员的桥梁。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让家庭成为真正的避风港。
为你推荐:
李昕阳
银川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