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肺癌的疾病诊断,估计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还是会停留在“不就是拍一张片子就可以了吗?” 说到这里,我也是得真心的告诉你,你真的是OUT了,而且OUT最少50年。
自从有了X线透视检查、胸部摄片检查技术以后,影像学检查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可谓是大显身手。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CT应用于临床疾病诊疗,胸部CT图像检查的优势就被直接显示了出来。CT图像的检查避免了病变与正常组织之间的互相重叠,还可以发现一般X线检查盲区、隐藏区域的病变,如肺尖、脊柱旁、心脏后、纵隔等处的病灶。与之同时,CT还可以很好的显示病灶的局部影像学特征,评估肿瘤的侵袭范围、肿瘤与邻近器官之间的关系、淋巴结的转移状况等,这样的一些内容不只是有利于疾病的诊断,还会对接下来制定肺癌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此外,低剂量胸部螺旋CT检查,也是目前肺癌早期筛查公认的、最为有效的检查手段,如此可以发现肺内的早期病变,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影像学检查的方法除了CT以外,临床上还会应用核磁共振检查(MRI)、超声、骨扫描(ECT)或者PET-CT等检查。究其原因,无外乎各种检查手段在不同检查模式中具有着各自的诊察优势。如MRI对颅脑、神经、骨骼检查具有着优势;超声检查具有协助临床分期的意义,确定胸腔积液定位、锁骨上区淋巴结等检查;ECT是骨转移的重要筛查手段;PET-CT则具有很好的鉴别诊断、肺癌分期、转移灶检测、疗效评价、肿瘤复发转移监测等作用。
说到这里,对于应用影像学检查的方法来诊断肺癌也算是完成了最初步的步骤和过程。但是,这样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再确切、再丰富,在临床上也是需要针对疾病进行必要的病理学检查,毕竟,病理学检查结果是包括肺癌在内的所有恶性肿瘤实施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没有病理学检查结果的抗肿瘤治疗是不可想象的。
在临床上,实施病理学检查的标本主要来源于原发的肺癌组织、转移的淋巴结、脱落的肿瘤细胞,以及胸水、心包积液、脑脊液、静脉血液等。作为临床医生,他们可以采用无所不及的检查方式、手段进行可行的病理学标本的获得。如采用手术切除的模式获得肿瘤组织标本;使用支气管镜检查获得肺部肿瘤组织;实施各种穿刺活检技术采集肿瘤组织、肿瘤细胞;收集痰液、胸水、心包积液、脑脊液、静脉血液等方式,通过脱落细胞学检查、细胞富集、肿瘤循环DNA、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必要的组织病理学、脱落细胞学检查。在这样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确定具体的组织学亚型,肿瘤分子检测以确定特定的基因突变或生物标志物,用以指导临床实施最佳的治疗方案。
除了上述两项最为重要的检查内容以外,临床上还有的就是肿瘤标志物检查。所谓的肿瘤标志物,主要是指在人体血液、组织和体液中反应肿瘤发生、发展情况的物质。理论上说,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肿瘤组织中所特有的与恶性肿瘤细胞直接相关的特异性物质。但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还是明确的,毕竟在很多正常、良性疾病中也会有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情况。这样的瑕疵并不影响肿瘤标志物在肺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尤其是在确认了肺癌存在,监测患者的治疗结果,评估患者的预后,监测治疗效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