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静功与动功的区别》
静功和动功是气功中的两大类别,有着多方面的区别。
从外在形式上看,静功主要以站、坐、卧等静态姿势为主,练习者在相对安静的状态下进行修炼。例如常见的静坐,身体保持稳定,减少大幅度的肢体动作。而动功则强调肢体的运动,如太极拳等动功形式,有各种舒展、扭转、屈伸的动作,通过肢体有规律地活动来达到练功目的。
在呼吸方面,静功呼吸通常较为轻柔、细长且均匀,注重呼吸节奏与意念的配合,多在安静状态下调节气息深入体内。动功的呼吸往往与肢体动作相协调,随着动作的快慢、开合调整呼吸的频率和深浅,以气助力,以力导气。
在意念的运用上,静功的意念相对集中于身体内部,如关注自身的气息运行、穴位感受或者想象体内的能量流转等。动功在意念上除了关注身体内部,还需兼顾肢体动作的规范性和协调性,意念引导动作,动作也反过来影响意念的专注度。
总的来说,静功重在内养,动功兼具内养与外练。它们都旨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调整身心,达到强身健体、调节气息等功效。
“静功”是指练功时躯体在空间的位置保持不动的一类功法。虽从外形上看不动,精神也很宁静,但人体内的脏腑机能在定向性的意念活动影响下,都在不停地调整运动,即所谓“动中有静”、“外动而内静”、“形动而内神静”。
“动功”是指练功时,躯体在空间的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一类功法。虽从外形上看不断地动,但精神活动却保持相对宁静,即所谓“动中有静”、“外动而内静”、“形动而神静”。
静功可按不同流派和练功目的分为许多种,如医家吐呐功法、道教周天功法、佛教禅定功法、儒家静坐功法等;亦可按练功姿势分为卧式静功、坐式静功、站式静功。
动功按不同练功姿势可以分为卧式动功、坐式动功、站式动功、行走式动功等。还可按有无规定套路分为套路动功和非套路动功两大类。
所谓套路动功,是指动作具有规范化的要求,从起功到收功的整个过程都有规定的程序。一招一式,一节一段,都必须按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做。非套路动功则没有规范化的动作程序要求和节段招式,练功时可凭当时的感觉和心意来相对随意地运动。非套路动功还可进一步分为散手功和诱发功。
散手功:是指在纯熟地掌握套路动功的基础上,练功时完全打乱原套路的节段程序,并在招式上也不象套路动功那么典型,仅保留原招式的某些风格,具有既取消了原套路和招式,又内含与原套路和招式似与不似的韵味特点。
诱发功:也被一些人称为自发功、引动功、静动功等,是完全不受套路和招式限制,凭借入静状态时体内出现的感觉随意运动的一类功法。
虽然可将气功功法分为静功和动功两大不同类别,但两类功法也有很多共性。如在练功手段上,均要求调息、调身、调心;在练功姿势上,均要求放松、自然,而且两类功法中的动静都是相对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当然,静功与动功在目的性、作用用途和适用范围等方面,也各有所主。例如静功虽然对形体也有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宁静心神,培育真气来调整脏腑气机,使整体功能活动协调平衡,来达到健身治病的功效;动功虽然也要求精神宁静,但更多的是通过身体的运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通利血脉,舒筋壮骨,使形体更健壮。
不论是学习静功,还是学习动功,都要求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因而,入静的快慢及入静程度的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练功效果的大小。有些人常常不易入静,可以先通过练习动功,使注意力能容易地集中到不断变换的动作所要求的意念中,然后再转练静功,就比较容易达到入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