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艳老师)
班主任是学生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在启智、塑心、冶情中作用关键。学生成长中易因外界刺激产生悲观、急躁甚至攻击性行为等不良情绪,若仅当作道德问题压制,会形成情绪障碍,影响心理健康与德、智发展,破坏人际关系。执教十余载,我始终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总结的教育方法,为走进学生内心、维系情感联结奠定了重要基础。
01
悉心观察,洞察学生变化
作为班主任,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影响学生前进的不良心理状态,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分析原因并进行有效心理疏导,让其尽快从不良情绪中走出。
记得带过一个二年级班级,有个叫小A的男生聪明、活泼,做事热情积极,成绩也不错。由于他的父母搬家后距离学校较远,所以小A上学期间只能和外公外婆一起居住。小A的爸爸工作繁忙,不经常来看他,妈妈也只是偶尔来陪他。渐渐地,小A变得孤僻、倔强,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这期间,他好像有发泄不完的愤怒,经常和其他同学闹矛盾。在及时发现问题后,我开始联系小A的家长谈话,告诉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减缓孩子内心的压抑。
之后,我对小A的关注也更多了,对他更多的是给予鼓励。在他生日的时候,我送给他一个笔记本,想通过心里话的形式与小A沟通。慢慢地,他愿意在上面写一些话给我。在赢得孩子的信任之后,我开始为他介绍更多的新朋友,驱散孤独感。当小A与同学发生争执时,给他分析清楚道理,教他学会宽容。终于,我们成为了好朋友,他向我敞开心扉。
通过长时间的交流、鼓励和督促,我发现小A变得越来越可爱,越来越充满自信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A的转变,使我深感走进学生内心的重要性。教师只有悉心洞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才能发现其情感态度的变化,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阴霾,迎接晴朗的人生。
02
换位思考,拉近与学生心的距离
学生犯错误可能会由多个原因造成,如外界因素刺激,自身因素造成自制力差,或由于某种不可抗拒因素导致。因此,班主任要学会理解学生和换位思考,利用自己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
班里有个名叫小B的女生,任性又孤僻,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每次小组合作或结队游玩时,她总是自己待在角落。小B不接受别人的建议,如果有小伙伴指出她的缺点,就会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老师在处理她和同学之间的矛盾时,她也会固执地不听劝说,甚至埋怨老师,表现出极其不满的情绪。偏执的个性使她不信任任何人,也不愿让别人走进她的内心。我曾多次和小B妈妈反映情况,希望家长能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情况。
后来我发现,小B的性格和家庭教育环境有着很大关系。在家里,小B的家长过度宠爱孩子,任其自由发展,再加上独生子女不懂得谦让、宽容,从而养成了她现在的性格。
面对小B,我想起了儿时的自己。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我也是独生女,儿时的任性、不讲理也历历在目,无意中伤害了很多疼爱我的人。回想那时的心情,多么希望有人能关注和安慰我,渴望与人交流,但强烈的自尊心又使我望而却步,甚至会变本加厉地不讲理。
想到这些,我开始理解小B的行为,她的一举一动宛如当年那个稚嫩、不懂事的我。课下一有空,我就找她聊天,给她讲我小时候的故事。为了让她能在班里多交一些朋友,我要求她找出班里每个同学的三个优点,看看哪些同学的优点和她相似,她果真这样做了。
不久后,小B开始和一些同学有说有笑了,经常和爱画画的同学一起画画、互换图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发现她不怎么和同学吵架了,犯了错误愿意主动承担责任,人也变得开朗了很多。所以,老师应该试着去理解学生、换位思考,为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创造契机,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03
一吐为快,给学生创造倾诉的机会
倾诉是心理咨询中经常碰到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把内心的秘密告诉别人以取得帮助和维持心理平衡的行为。在经受较长时期的压抑后,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机会来放松自己。学生也一样要会面对过多的外部压力与环境压抑,教师如果能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倾诉、畅谈或“发泄不满”的机会,对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我们班有个心愿瓶,如果有学生觉得受委屈了想说悄悄话,或者想为某个同学送上生日祝福等,都可以把心里话写在一张纸上,投进心愿瓶。我告诉学生,虽然许愿不一定会真的实现,但至少可以让你收获到一些成就和满足感。

(杨艳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实践证明,学生很愿意把心里话倾诉到心愿瓶里,也许是自我安慰,也许是发泄不满,抑或是美好寄托。在我看来,这些都会有效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每次重要考试前,我们班就要召开一次“发牢骚”大会。我会将一整节班会课交给学生,任由他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不满,从而减轻考前紧张和压力。经过一节课的“愤”战,学生纷纷畅快淋漓地发泄,老师则用这种“欲擒故纵”的办法取代了传统的说教干预,从而疏导了孩子心理问题。
04
因材施教,与学生对话
学生思想工作,离不开谈话,而教师艺术的语言就是一把直通学生心灵的钥匙。一次成功的谈话,往往能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启发、鼓励,甚至会改变其一生;反之,则可能使学生变得消沉、迷惑,一蹶不振。
1.鼓励式谈话
这种谈话方式较适合于学习薄弱的学生,因为他们往往缺乏自信。班主任在谈话时,应毫不吝啬地说出优点,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小C是一名害羞、缺乏自信的小女孩,平时总是低着头,和别人说话也从不敢看着对方的眼睛。于是,我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和她交流。起初,小C在和我沟通时总是一问一答,甚至只会点头摇头,或略带愧疚地哭泣。在一次集体外出活动的路上,我有意坐在小C的身旁。刚开始聊天时,她始终低着头,不敢正视我。当我们聊到高兴时,我轻轻搂住她,小声地说:“老师发现,你的眼睛很漂亮。以后再和我说话时,能让我看到你美丽的大眼睛吗?”听罢,小C害羞地笑了。我知道,她已经开始慢慢接受我了。于是,我每次找她谈话时都找出一个她的优点,用鼓励的方式向她提出又高一阶段的要求。后来,我明显感觉到小C快乐多了,她的成功转变可以归结为班主任选择了恰当效果的交流方式。
2.安慰式谈话
当学生成绩突然下降或突遇家庭不测事件时,班主任可以选择安慰式谈话来减轻学生沉重的思想负担。通过帮助其分析原因,安慰疏导,帮助他们重树信心。班里学生小D因为爷爷生病住院后在学习上分心很多,作业也不按时完成,成绩随之快速下降。在得知原因后,我找到小D语重心长地说:“老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你希望爷爷快点好起来,对吗?”孩子眼睛湿润了。我告诉他:“老师小时候也有一次因为爷爷生病而难过,在我不想学习只想去看望爷爷的时候,我的爷爷却很严厉地批评了我。最终我明白了,其实爷爷最想看到的是我学习的进步。”小D听完我的话,擦干眼泪。这次安慰式的谈话轻松解开了小D的心结,他心中燃烧起一股学习的力量,那就是不能辜负爷爷对他的爱。
3.激将式谈话
这种谈话方式适合心气较高、敢于冒险,但又不想勤奋的学生。他们只要被老师激将式的谈话燃起斗志,就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小E就是这样的学生。有一次,小E因为数学考试粗心而被妈妈罚做50道计算题。他十分不情愿,任凭妈妈怎么说也不做。得知此事后,我把他找到身边,用半开玩笑的语气说:“原来老师认识的小E是个胆小鬼啊!50道计算题都不敢做,是不是又怕出错啊?”小E听后,沉思片刻,用很小的声音否认。我看他信心很足的样子,又激将道:“看来我还得在班里另外物色个小秘书了,做老师的小秘书必须得是勇于挑战、不怕吃苦的孩子,连几道计算题都怕,怎么能把老师交付的重大任务完成好?”他一听,昂着小脖子激动地说:“谁怕那几道题了,我是觉着太简单了。”说罢,他迅速地做了起来。用这种方式与学生谈话,既免去了学生因胆怯、懒惰不愿做题的尴尬,又激发起他重新树立信心的斗志,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班主任疏导学生心理问题,需紧扣“因材施教、因事施教、因境施教”原则,以艺术化的语言搭建沟通桥梁,用恰当的谈话方式点亮学生心灯——这既是化解心理困扰的密钥,更是助力学生改正不足、向阳生长的基石。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更是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灵医师”。这份责任,无关名利,只为每一个学生能在成长路上少些迷茫、多些坚定;这份担当,不分昼夜,只为用真诚与智慧浇灌心灵,让每一只“雏鹰”都能卸下心理包袱,在广阔天地间自信展翅,飞向更光明的未来。
欢迎您在下方发表感想或给作者留言哦~
作者:杨艳(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编辑:海教思维
尊重创作,转载请注明来源“海教思维(ID:
haidianjiaoke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