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岁的李梅英是一位结肠癌抗癌14年的患者,邻居们每天都能看见她和老姐妹们晨练,自己做饭、接送孙子孙女,但鲜有人知道的是:李梅英曾因结肠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刀口感染,甚至吓得跟老伴说“要拜拜了”.....
【便血预警:从“排便异常”到结肠癌确诊,恐惧压垮身心!】
2011年,李梅英刚过60岁,日子过得舒心,甚至连自己都没留意排便悄悄变了样 —— 时而便秘、时而腹泻,一个下午要跑三四次厕所。“解完手就冲了,没多想...” 直到身边人提醒她“怎么越来越瘦”,她才留意到大便带血,瞬间慌了神。
她赶紧到县医院做肠镜,结果提示:“疑似结肠癌”。家人不敢耽搁,立刻带她前往河南省肿瘤医院进一步检查,最终确诊为:结肠癌。

“拿到化验单时,我浑身发抖,拉着老伴说‘咱俩要拜拜了’。” 李梅英回忆道,确诊的消息像一块巨石压垮了她,整整四天四夜没合过眼:“想睡也睡不着,眼睛涩得疼,刚有点睡意就猛地惊醒,脑子里全是‘癌症’‘活不长了’,熬得整个人都快垮了。”
2011年6月7日,李梅英接受了结肠癌切除手术,可术后的情况比想象中更糟:病理提示“结肠癌伴淋巴结转移”,没多久刀口又出现感染,不得不再次进行清创手术。躺在病床上,看着儿女们焦急的眼神,她既心疼又绝望:“刚做完手术就转移、感染,我这身体还能好吗?”
【子女助力,多方探寻不轻言放弃】
就在一家人围着病床发愁时,儿女们约好一起打听,汇总结果,让子女三个人没有想到的是,三个人都一同找到了一位老中医——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
2011年6月18日,女儿女婿求诊于袁希福。“俺们当时就想着叫刀口赶紧愈合一下,体质能不能稍微恢复一点,没想到会这么好。”


袁希福老中医详细查看了李梅英的病历、手术记录,结合她 “术后虚弱、刀口感染、淋巴结转移” 的情况辨证分析:“术后正气亏虚,瘀毒未清,还伴有局部感染,当务之急是‘扶正固本’补气血,‘清热解毒’促刀口愈合,同时‘通瘀解毒’抑制残留癌细胞,防止转移扩散。”随后,老中医辨症开方,叮嘱家人按时煎服,注意观察刀口变化。
“真没想到中药这么管用!”李梅英回忆道,服用中药不到一个疗程,刀口渗液慢慢减少,疼痛感减轻;一个疗程喝完时,刀口已经基本愈合,医生检查后说 “恢复得不错,可以出院了”。出院后,她特意让家人陪她到郑州复诊,见到袁希福老中医时,她激动地说:“谢谢您,我现在能正常吃饭了,也不怎么疼了!”
此后,李梅英坚持按疗程服用中药,术后的右下腹隐痛逐渐消失,胃口越来越好,从只能吃流食到能正常吃主食,体重也慢慢回升,脸色从蜡黄变得红润。2011年9月复查时,除了白细胞略高(后经调理恢复正常),其他指标均无异常,医生都称赞她 “恢复得比预期好太多”。
【14 年坚守:从 “带孙做家务” 到 “晨练一小时”,晚年生活有滋有味】
从2012年开始,随着身体状态稳定,李梅英不再需要天天服药,改为“春秋两季巩固用药”—— 既通过中药持续调理身体、预防病情反复,又不会给身体带来额外负担。这一年,她已经能在家帮忙带孙子,做点择菜、扫地的轻家务,看着孙子蹦蹦跳跳,她心里的阴霾彻底散去。
2014年11月,李梅英到医院复查,腹部CT显示“未见异常”,肿瘤标志物也在正常范围,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此后每年复查,结果都很稳定,她的心态也越来越乐观:“以前总怕癌症复发,现在不担心了,好好吃饭、好好锻炼,比啥都强。”
如今14年过去,75 岁的李梅英活成了 “比术前更健康” 的模样:每天清晨准时和老姐妹们一起晨练,打太极、散步,一练就是一小时;中午自己做饭,喜欢熬点小米粥、炒个青菜;下午要么在家收拾家务,要么和邻居聊天晒太阳。“以前没生病时,我特别容易感冒,一感冒就浑身疼,连头都不敢扭;现在很少感冒,就算有点不舒服,扛一扛就过去了。” 她笑着说,儿女们总劝她 “别累着”,可她觉得 “动一动更舒服,这样才像个正常人”。

采访尾声,李梅英拉着记者的手,诚恳地说:“当初我也以为自己活不了多久...我想跟病友们说,癌症不可怕,别像我当初那样吓自己,找对方法、坚持调理,肯定能好好过日子!”